在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被一些人信奉的当下,却有越来越多的人群探索和追求个性化十足的多元、另类生活方式。慢生活、乐活族、极简主义、低碳生活、公益生活等新生活群体开始不断刷新大众视野。他们用行动扩展了自己生活的广度和自由度,也为当下社会吹来一股清新之风,探寻出未来生活的各种可能。
不持有与“断舍离” 极简主义者的无与有
在不持有理念基础上有着更深广含义的生活方式是极简主义生活。极简者的核心理念在于:崇尚简约生活,回归生活本质。极简主义反对奢侈品牌,但不排斥品质上乘的品牌,他们提倡应该从奢侈消费转向品质消费,理性消费。25岁的国企职员张曦文从4年前开始坚持不持有生活方式。“以前的我是个购物狂,情绪因此变得很浮躁空虚,现在过的简单生活让我身心愉悦,减少负担的同时也收获了存款,也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做真正喜欢的事。”张曦文说,“这并非绝对的不持有,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
“断舍离”始祖,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将这一概念归纳为“断行、舍行、离行”: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其中,“断”为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为舍弃多余的废物,“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断舍离”来到中国后,很多年轻人还将这一极简生活理念推进至人际交往层面。“过去总是‘礼多人不怪’,但现在我喜欢简约的生活。朋友贵在精,不在多。像学校、职场中的很多点头之交以及所谓的‘人脉’成功学等,实在没多少意义。”孙楠表示。
宁静致远 慢生活与静生活主义者的享受
每天繁忙的快节奏生活让很多人开始厌倦,慢生活因此流行。2010年10月,随着世界慢城联盟主席皮艾尔·乔治·奥利维地来上海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乐活论坛,慢城概念引起关注。它提倡让生活慢下来,让市民对自我身心健康给予更多关注。
广西南宁市民小邓是一个典型的90后,她自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慢生活践行者。“工作之余我喜欢晒太阳,只要时间允许,我就会到咖啡屋里坐坐,有时候看看书、发发呆,享受这种不被打扰的慢状态。”
“慢活族”认为,慢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随性、细致、从容应对世界的方式。它只会让你的灵魂跟上你的脚步,让你更高效、更优雅、更接近幸福。慢极则静。很多年轻人从崇尚宁静致远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生活的真谛,传统书法、昆曲、禅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浸其间。
以梦为马 极限挑战者的高峰体验2010年,28岁的谢谢(网名)辞去稳定的工作,和女友菜菜(网名)花了4万元走了10个月,游遍了亚洲、非洲18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到2012年,他们又开启七大洲蜜月模式,环球自拍婚纱。如今,谢谢成了摄影师,专注于环球婚纱旅拍和婚礼,把自己的梦想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好喜欢这样走天涯的生活!”这是听到谢谢与菜菜故事的人使用最多的评语。
来自深圳的山友林凯年近不惑仍孑然一身,前后已为登山“砸了”百万余元,参加登山协会组织的攀冰、攀岩是他最热衷的“课余活动”。“尽管很多朋友已经娶妻生子、买房买车,但我没有办法想象自己陷入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林凯说。
比普通旅行生活更具个性的,是一些同样崇尚自然的人选择前往高冷、纯粹的地方,燃烧生命丈量地球。
生活即公益公益志愿者的快乐源泉
《喜马拉雅守护者》一书的作者蒋玲今年36岁,2012年从北京辞掉一个杂志社主编工作之后移居拉萨。写书创作之余,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西藏做10年公益,“换个活法”。
然而,最初的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家公益组织西藏办公室工作一段时间后,蒋玲终因理念不合与组织分道扬镳。目前,她担任西藏自治区爱心社社长,致力于为边远牧区的藏族同胞改善生活品质。
“生活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公益。”在雪域高原纯净阳光的照耀下,蒋玲对公益的理念悄然转变,她认为把自己管理好,乐观地释放正能量,就是在为社会整体和谐发展作出公益奉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他需要帮助,我恰好在那里;仇恨使人痛苦,爱心让我阳光……公益的理由也可以很纯粹——我想做,我开心。 摘自《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