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点赞一个三十三年酿就的故事

2023年09月06日

33年前,韩城堂兄弟雇合阳男子挖水窖,还有一半工钱未付双方失去联系;33年中,哥俩一直为此无法安心,并持续找寻挖窖人;33年后,经过努力哥俩终于找到了挖窖人,登门还了欠款,了却了内心的不安。(1月8日《华商报》)

已经读过无数类似的故事。但这一次,依然让人热泪盈眶、十分感动。

感动于一种诚信的坚守。33年前说好一口水窖工钱33元,完工后预付一半,一周后窖不渗水,再将所余工费付清。没承想兄弟俩要付余款时,却再也找不到挖窖的农民。加上没有任何其他信息,除了知道他是合阳县人以外,哪镇哪村毫不知晓。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讯绝无现在这么发达,因此所欠16.5元工钱,就成了哥俩一直萦绕于心的不安。这不安,使他们30多年苦苦打听;这不安,透射出做人的实诚和对诚信的坚守。

感动于一种彼此的体恤。哥俩念念不忘归还欠款,是因为他们知道这笔钱挣来不易,而且放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可小觑的数字,足够一个人生活两月。打窖人王生民后来去了一家砖厂,却因脚部夹伤成了残疾,行动更加不便。加上念及那时农村,人人都很艰难,所以也就放弃了前去讨账的打算。这种相互设身处地的体恤,是对善良最为生动的见证。

感动于一种感恩的互补。为了寻找王生民,70岁左右的两位老人,原准备买个摩托去合阳县逐村打探,当他们偶然得到信息并通过合阳县残联找到王生民时,哥俩拿出500元钱,王生民却不收,表示100元意思一下即可。只是在哥俩表示一辈子心都不安时,他才勉强收下。而两位老人临离开时,王生民还把家里的大葱、红薯等装了一蛇皮袋子送给他们。之后,王生民和他老伴,又被邀请到韩城做客。这一切,源自一种感恩的心理。是感恩的情怀,滋润着人间的温暖。

不知在这个故事面前,那些恶意欠薪或者把讨薪人打伤打死的帮凶,是否会受到良知的谴责? (雷钟哲)

上篇:多举措协调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
下篇:农民工讨薪勿要“太匆忙”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01/12/10893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