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列举的这些可能不算是网络新词或流行语,但却是2014年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有些可能不是新词语,但却被赋予了新意。解读这些新词语,也许对认识时务和感悟时代潮流有所帮助。透过这些词语,你也许能领悟到过去的一年在我们的身边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正在发生什么变化,2015年或未来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中国梦(China dream)
最早提出者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是习近平2012年11月29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中国梦”一词的提出虽然距今已有两年,但热度仍然未减,仍可列为热词之首。因为“中国梦”是中华大梦,是时刻牵动亿万中国人神经的导航目标。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不是空想,具体可看做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凝聚住了国人的心,并激发和衍生出了许许多多诸如“陕西梦”、“企业梦”、“我的梦”等与之紧密相关联相融合的美好愿景。“中国梦”之所以成为久盛不衰的热词,正是因为它阐释了国人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所盼。从而告诉世人,实现“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共同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伟大目标。
顶层设计(Top level design)
“顶层设计”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二战前后,这一工程学概念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军事和社会管理领域,是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顶层设计”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十二五”规划,盛行于2014年,多见于习近平讲话和中央重要会议等,比如习近平说“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国“顶层设计”的最好案例就是邓小平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由此他被称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顶层设计”一词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含义,包括策划设计、运筹帷幄、理论联系实际、战略战术、组织实施等丰富内容。在当代中国,不仅中央治国理政需要顶层设计,各级领导机关部署工作更需要顶层设计,这是时代的召唤,国家的使命。
新常态(The new normal)
“新常态”一词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提出。尽管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但“新常态”在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认为是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状态。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国家领导人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表述,让外界确认了中国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
新常态一词的发热是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次会议首次将“新常态”思维引入政策思路中,拟定明年GDP增速目标较今年将有所下调。立足和认同“新常态”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最重要的逻辑所在,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向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中国仅仅把“新常态”局限在经济领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了中国式“新常态”的扩展,中国式新常态不仅呈现在经济方面,而且已经涵盖了国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基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理念和方针政策的导向作用。从社会各个层面来看,和谐社会、公平正义、体面劳动、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话语正在成为主流,呈现出中国社会生活新常态的潮流趋势。
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
2012年底召开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理念,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推动创新型经济大发展。创新驱动不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而且今后成为富民强国重大战略的地位会越来越凸显。
工业4.0(Industrie 4.0)
“工业4.0”一词也许普通老百姓知晓不多,但该词已经在全球理论界、国家智囊、高级决策层流行。“工业4.0”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说法已经被不少人士接受。因此有人认为,以工业4.0为标志的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这也许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际背景。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对我国迎接挑战、抢抓机遇、清醒决策是肯定有好处的。有资料显示,现在,印度、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已取代中国世界工厂老大的地位,因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他们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目前中国工厂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工人平均只占8%,而德国、瑞士、日本等已经达到30%左右。由于中国经济发展,2013年我国困难职工总数已从90年代的几千万名下降到500万左右,只占当今全国职工总数的2%(好事)。目前我国劳动生产率仍然很低,只是德国的1/30、日本的1/40。因此中国搞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转型就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从粗放数量向精细质量转型,升级既包括产业升级,也包括劳动者素质升级。中国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抓住机遇、寻求发展将是中国实施国家战略的最大课题。
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将“一带一路”炒热,成为万众瞩目的热词。在开幕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以“共同开创亚洲发展的新未来”为题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服务(Service)
服务是具有无形特征却可以给人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的可供有偿转让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服务”成为热词,不仅是因为服务行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热门行业,而且是因为我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努力正在变为现实。由于中央对政治生态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老百姓在2014年真正切身感受到了政府“服务”所带来的收益和便利。毛泽东主张的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得到了践行和推广,“服务”正在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从业的本质特性,他们是人民和国家的服务员,是受人民委托治国理政的,而不是当官做老爷的,除了国家为其服务支付的应得报酬外,再无其他利益可图。因此国家公务服务员是对公务员的本质定位,如果走偏了就是对这个称谓的亵渎。正是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这些新的执政理念使“服务”一词得到了发热和走红。陕西省总工会2014年将“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职工”作为工会工作总体思路就是最好的例证。
法治中国(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这本不是一个热词,因为依法治国在多次党的代表大会上都有提及和论述,比如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时代命题。法治中国是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和目标的丰富与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中国”一词的发热是在2014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其标志是会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认识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法治中国”概念的发热,反映了亿万中国人民对法治国家的向往、期待和追求。可喜的是,人民群众已经看到,建设法治中国已经成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使命。
□喻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