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郝振宇 通讯员 李瑛)“终于不用跑来回路了,一站式服务就是好。”这是一家新建企业员工,在咸阳市秦都区马泉街道办工会帮扶窗口办理成立工会审批手续时发出的感慨。过去办理这套手续,他们先要到远在十公里外的区总工会领表,回来填写后才能上报审批。现在走不了几步路,在家门口街道办便民服务大厅的工会帮扶窗口就能办理了。在秦都区这样的工会帮扶窗口已经遍及所辖的12个乡镇和街办,辖区企业可以通过窗口快捷办理工会成立的相关手续。职工群众日常遇到的困难救助、职工福利、政策咨询等问题,通过这个设在家门口的服务平台也能得到妥善处理。
去年以来,在全省各级工会如火如荼开展“三服务”活动的同时,秦都区总工会的工作人员在全面落实上级工会下达的任务要求时,一直在思索着如何通过提升工作水平、提高“三服务”活动的实效,建立长效机制,更好为职工服务。
经过一年来的摸索,他们深刻意识到只有不断增强基层工会在职工群众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做到“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拨”,才能真正发挥“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的职能。为此,区总工会根据辖区内小型企业多、零散、难管理等特点,充分利用和依托辖区镇、街道办政府设立的便民服务大厅的有力条件,陆续在全区所辖的12个镇和街道办设立起工会帮扶窗口。该窗口为综合服务型窗口,将工会组建、就业帮扶、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职能全部纳入服务范围,通过窗口把工会服务职工的职能凸显出来,做到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关口前置,提高工会干部在基层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和实现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形成工会联系职工、服务职工的长效机制。
为了不搞花架子,真正发挥工会帮扶窗口的效能,秦都区总工会还从制度、体制上着手,保证这个工会新生事物的正常平稳运转。
保证人员。针对所辖乡镇和街道办事务繁杂、人员短缺等工作特点,区总工会及时同区委、区政府联系,基本做到镇街道办副书记兼任工会主席,同时必须配备1—2名专职工会工作人员,把工会工作纳入到镇和街道办的日常工作中,做到同部署、同推进。
保证办公设施。自建立工会帮扶窗口以来,秦都区总工会共出资6万元为12个镇和街道办窗口配备专用电脑、打印机,从硬件上方便基层镇街道办更快更好地服务职工。
保证经费。根据省总工会对基层工会经费的文件精神,秦都区总工会根据各镇和街道办工作的实际情况,以3—5万元的标准为12个基层镇街道办工会分别下拨工作经费,全年共计下拨经费38万元。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打牢基层工会基础,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切实解决镇办基层工会没人干事、没钱办事、“家不像家”的问题,以新的面貌开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工会帮扶窗口自去年9月正式运行后,通过这个窗口已经办理了50多家工会组建的相关手续;15名职工通过窗口得到了每人3000元的大病救助;270多位困难职工通过窗口得到了工会组织的有效帮扶;为2700多名职工办理了互助保险,保费总额达26万元。还为数以百计的职工群众提供了劳动、就业、维权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咨询。
秦都区总工会主席张亚军告诉记者:“建立这个窗口不仅方便了群众和企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窗口,使基层职工群众与娘家人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改变了以往群众反映强烈的工会组织面难见、地难寻的问题,也无形中促使工会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接地气,扎扎实实为职工会员服务。”
设在古渡街办的工会帮扶窗口正为职工服务。苏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