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刷朋友圈并不能逃避孤独

2023年09月06日

纽约大学的约纳森·齐玛曼(Jonathan Zimmerman)教授指出,四分之三的美国青少年都把自己每一分钟可用的时间,泡在“脸谱网”(Facebook)或“我的空间”(MySpace)之类的网站上:聊天。齐玛曼教授认为,这些青少年着迷于发送与接收电子信息或者屏幕动画。他认为,对今天这些上网成瘾的青少年而言,聊天网站就是新型的致命毒品。你听说过人们戒毒过程中的那种痛苦吧,年轻人以及不那么年轻的人都一样,沉溺于其他的毒品而不能自拔。因此你能够想象这些青少年将会承受的痛苦,如果病毒(或者他们的父母,或者他们的老师)断开他们的网络,或者使得他们的手机不能使用。

在我们这个无法预测、惊奇不断和极为陌生的世界里,日后会孑然一身的可能性真的会让人感到恐惧。电子设备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一种已经充分形成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和显著。“随身听”是第一种可移动的设备,它的发明者和销售者向客户允诺:“(你将)不再孤单!”只要你想,它让你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通过它去“聆听世界”。他们知道街上有上百万人觉得孤单,他们不喜欢孤单,认为它意味着痛苦和与人格格不入;孤单的人不仅仅没有人陪伴,也会因为没有这种陪伴而悲伤。由于一天到晚家里都是空荡荡的,每间房里都是电视机,没有厨房,也没有餐桌——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说,“每人都在自己的茧壳里”——越来越少的人指望他人陪伴的欢愉和温情;但是没有他人的陪伴,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时间。

他人陪伴消失后留下的空虚,并没因为依赖随身听不停地发出的噪音而有所减轻,反而只是加重了这种空虚。并且他们沉浸于这种空虚的时间越久,他们就越是难以利用诸如自己的臂力和想象力等方式从高科技中走出来。随着因特网的出现,这种空虚也能够被遗忘或者掩饰起来,并因此能够缓解;至少它所造成的疼痛能够被减轻。那种经常性已经过去消失,日益为人们所怀念的陪伴,越来越被人们思念,现在好像回来了,尽管是通过电子屏幕而非木门,以一种新模拟或数码的化身形式出现。

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人会永远离开,所有人似乎都永远有求必应。其次,与他人建立关系而不用被迫进行交易,不让自己受人胁迫,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一旦出现向这种交易转向的不好征兆,所谓的“关系”将立即破裂。因此没有风险,也不需要借口,道歉或撒谎;只要指尖轻轻触动就已足够,完全不费辛苦也不担当任何风险。既不需要害怕孤独,也不用担心去应付别人的需要,让你做出牺牲做出妥协,让你做别人希望而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即便你坐在拥挤的屋内,或者在人声鼎沸的大型购物中心闲逛,或者与一大帮朋友、游伴在街上闲逛,你也可能心存此念,自娱其中。只要你需要,任何人都可以招之即来,而不用忍受常常被别人召唤过去的讨厌后果……

那么这就是人间天堂吗?梦想照进了现实,那最后呢?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互动中难以释怀的矛盾心态——既令人欣慰又让人兴奋,然而却让人感觉难以处理又陷阱重重——最终又该如何解决?所有这些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可能还会很高,以至于无人愿意支付。因为一旦你“永远在线”,你就可能不会完全和真正孤独。此外,如果你从不孤独,那么,“你不太可能拥有读一本书、画一幅画、窗边远眺或者想象其他人而不是你自己的世界的乐趣……你不太可能与周围的真实人物进行沟通。当朋友只不过是一次点击,谁还想要与家庭成员进行交流呢?”

逃避孤独,你就放弃了在旅途中独处的机会:只有在这个高级条件中,一个人才可以“集中思考”、沉思、反思、创新——因而在最后赋予交流以意义和实际内容。但如果你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那么你就永远不知道你已经放弃的、丢掉的和迷失的东西。

□摘自《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英]齐格蒙·鲍曼

上篇:没有了
下篇:智能手机电池将给烟雾报警器加入联网功能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5/1/2015011505-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01/15/10913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