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KTV发生火灾,造成11人死亡24人受伤,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燃。监控视频显示,空气清新剂1分钟内连爆近10次。此事引发了人们对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空气清新剂只是掩盖异味
如果不是长垣火灾,很少会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河南省科学院陈荣峰研究员介绍,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也叫推进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
市面上的空气清新剂样式很多,既有喷雾,也有固体挥发和液体挥发的。其实,不论哪种空气清新剂,都无外乙醚、香精等成分,罐装产品中还加入了丙烷、丁烷、二甲醚等化学成分。陈荣峰说,这种空气清新剂只能通过弥散的香气暂时掩盖室内异味,不能真正改善空气质量。而带有馨香气体的挥发性溶剂被吸入人体后,很快会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
可造成二次污染
市场上,一些空气清新剂还特别强调有去甲醛功效。研究发现,甲醛可溶于水,一旦水分蒸发,甲醛又逐渐被释放到空气中。因此,水对甲醛的去除只是暂时的。有些空气清新剂在喷洒后,室内甲醛浓度的下降趋势比用水要明显和持久。清新剂对其他空气无机污染物(氨、二氧化硫、硫化氢)的净化效果与甲醛类似,但对多数有机污染物(苯、二甲苯)几乎没有净化作用。
另外,空气清新剂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专家通过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中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PM0.1)。
专家指出,空气清新剂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它在去除某种污染物的同时会或多或少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目前,人们已经在空气清新剂中发现了苯系物(如苯、甲苯等),因此除非特殊需要,建议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
室内或车内当慎用
专家建议,公众应正确认识空气清新剂的作用及可能的危害。夏秋季节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非必要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空气清新剂。即便使用,也需注意以下几点:
室内或车内有婴幼儿、哮喘病人、过敏体质者及过敏性疾病的人时应当慎用;喷洒或点燃空气清新剂时,最好暂时撤离现场,待大部分气溶胶或颗粒物质沉降后再进入室内,进屋前应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为厕所和浴室除臭时应选用气体空气清新剂;如果发现车内有异味,应及时到汽车美容店进行消毒和除味。
□摘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