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全和
1978年,我写的一部七幕大型话剧由汉中话剧团排演,并在省上获了奖,于是,我成了一位“文化名人”。之后,就常有一些朋友给我谈些有关文化或文化名人的事情。
某一天,一位工友对我说,汉中工务工区有位“文化小名人”,叫马士琦。我问为什么叫他文化小名人,工友说,他在《中国青年报》等许多报上发表有文章。我听后很好奇,决定去见见这位砸洋镐的养路工。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去汉中养路工区,经打听,找到了这位小名人马士琦的住处。那是一排简陋、陈旧的房子,铁路职工称它为工棚。屋门敞开着,那是一间不大的宿舍,我站在门外,但见舍内三个角放着三张床,被褥都卷起,大半个床板都光着,靠门右角堆立着洋镐、铁叉等养路工具,门正对着窗。我走近,首先映入我眼里的是右侧墙上贴着的书法。我举目细看了墙上的书法,只见是行书中堂“要战胜自己”;两边配有行草对联“奋发图强自勉旃;莫负亲人辄殷盼”。书法很有功力。进门,只见一位着绿背心、蓝短裤坐在凳子上的小伙子背对着门,俯在窗下砖块支起的小箱子上写东西,听见有人进屋,站起转过身微笑着问:“您找谁?”我以问代答:“你是马士琦吗?”他说是,他问我是哪位,我说我叫乔全和,他说:“是乔老师,早听说过您。请坐。”我说,墙上的字是你写的?他说是的。我一下子惊讶了,没想到这苍劲有力的行草书法出自他之手。我逐一欣赏他为我拿出的书法作品,幅幅刚健遒劲,和穆深秀。他见我愕然,便说到他的祖辈、父辈和家庭:他父亲叫马伯慈,1950年西北大学经济系毕业,在咸阳机器制造学校任教多年,后为民盟铜川市支委、铜川四中高级教师;精诗词联,多著述;为人刚正真诚,教子甚严。他为长子,自幼受家庭教育熏陶……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出自书香门弟,难怪书文皆佳。我望着这位个头不高,身材强健,脸上带着刚毅的小伙子说:“听说你连续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作品?”他拿出两张报纸递给我,又谦逊地说:“请乔老师指教。”
我接过报纸看了一遍,一篇是发表在1980年8月16日《中国青年报》二版头条的《座座桥隧连接万里铁道默默劳动保证列车畅通》,写的是两位青年女工努力奉献,为工区做了许多好事的故事;另一篇是8月30日的二版头条《养路工有人爱》,写的是勉县工务段三对青年养路工互帮互励,互敬互爱,共同进步,多做贡献的故事。他给我沏上茶。我问还有啥报上有你的文章?他又给我拿出了几张《人民铁道报》《汉中日报》《西安铁道报》等,上面也有他发表的散文、报道、随笔、评论和书法。后来,我俩聊了很长时间,从工作到学习;从文学到书法;从当前到未来;从拨乱反正到人生价值……推心置腹,很是投机。天将黑时,他留我吃饭,我谢绝回返。路上我就想,这个马士琦,志向远大,谈吐自如,将来必为人才。
以后,我被破格提拔到安康铁路分局任文联秘书长,负责文学艺术工作,后听说马士琦已调到了西安市公安局洪庆分局。如今,马士琦已成为知名的书法家、作家、评论家,文化名人。回忆起我与马士琦的相识中,虽然只有那么一次畅谈,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好感。三十多年后,他果然成了文坛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