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者周国平在微博上写道:“一个女人才华再高,成就再大,倘若她不肯或不会做一个温柔的情人,体贴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她给我的美感就要大打折扣。”一时间,他的话语引起各方争议,最后周国平不得不删帖了事。对此,网友们引用之前流行于网络“直男癌”一词,调侃像周国平这样的男性:活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里,并略带大男子主义。
哲学家周国平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在微博说恋爱、操持家务和育儿是女人的“天性”和“唯一的野心”,会让一众女网友犯了嗔戒……这像一次意外撞车事件,双方都觉得自己无辜,对方挑衅。
周国平对男人女人的看法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对“人性”觉醒的浪漫呼唤伴随着性别差异的重新刻板划分,以对“女性美”的挖掘和赞美输送男性中心主义,主张女性退出公共领域和服务、奉献于男性的个人需求。这种“人性论”的兴起是有深刻时代背景的。
然而,女性群体从未完全陶醉于这种迷魂抒情,首先是因为生活没那么浪漫,围着家庭和男人转难有安全感。现在,城市中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生女一代渴望前所未有的自我实现,比上一代更倔强和自信,她们开始唾弃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的既有教化,要求和实践相互尊重的性别关系,既是作为男人和女人,也是作为有全面的同等资格的人。在她们面前周国平的观点真是过时了。
但周国平的观点在这些女性面前过时了,在整个社会上还没有。所以他才能引发这么激烈的不满,他将仍然笼罩在女性头上的性别规范落笔到文字,他是一名有意无意的代言人,拿他当靶子是终于找到了可攻击的具体对象。另一个契机是社交媒体让人聚集,让私下的哀音变成公开的怒吼。网络上群体的发声可以压倒单个名人,这是周国平不习惯,甚至厌恶的,却是无名者可以庆祝的机会。
资源分配多寡有巨大差异,但人们基本都能拥有比以往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选择机会。父权制不断演化出新的维持形式,也是它在此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因为它毕竟不再是铁板一块,有机会觉醒的人很难再重新沉默,这是时代最令人乐观之处。
然而社会并不同步,陈腐的包袱没那么轻易甩掉。所以,这将是前所未有的摩擦甚至冲突的年代,关于性别规则的设置权属于谁以及该如何设置。而且,这其实还只是开始,在这个时代被拉下神坛的是不再时尚的周国平,将来应该还会有其他“男神”成为目标,即使他们包装得更可口一点。必须要看到:不需要自封的“男神”们指点我们该如何生活,无论男人女人,生活的真理都应该是自由选择。
这种看似偶发,实则必然会发生的交锋,会将问题扩散,让更多人在占立场之前“不得不”思考。所以这一定是好事。这是问题开始被识别、尚未被改变的时刻,看不见的制度的改变必将缓慢艰难,此时重要的是辩论会带来震荡,继而带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