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熊猫外交记

2023年09月06日

自20世纪30年代,一代代熊猫就从中国去往西方国家,掀起了西方人对熊猫的热情和对它所代表的东方国度的想象。

从20世纪初开始,不断有西方探险者深入中国四川、西藏地区寻捕大熊猫。

让西方人遗憾的是,探险家们带回去的都只是大熊猫的标本或者毛皮。直到1936年12月,纽约时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尼斯把一只三个月大的大熊猫幼崽苏琳带到美国。苏琳的到来给处在经济大萧条中的美国人带来了意外之喜。

1937年春,苏琳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它立即成了城里的大明星,人们从各处赶来一睹这只“活着的”大熊猫的风采,参观者最多的时候一天可达四万多人。可惜的是,苏琳于1938年4月1日死于肺炎。后来,它被制作成标本陈列在芝加哥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这一年,曾经担任哈克尼斯夫妇捕捉大熊猫帮手的英国人佛洛依德·丹吉尔·史密斯在汶川收购了12只大熊猫,其中一半死于运输途中,剩下六只经香港带往英国。除了一只在路上死亡,其它五只平安到达英国。它们分别是乐乐(Happy)、杜贝(Dopey)、格鲁贝(Grumpy),奶奶(Grandma)和年龄最小的贝贝(Baby)。

1939年1月9日,年纪最大的奶奶在到达英国的半个月后死去。二战爆发前夕,乐乐被卖给了德国动物贩子奥托·福克尔曼,在离开欧洲去美国之前,它一直辗转于纳粹德国的各大动物园进行展览。随后,丹吉尔·史密斯把格鲁贝、杜贝和贝贝卖给了伦敦动物园,三只大熊猫被重新取名为唐、宋和明。

1939年12月18日,宋因病去世,次年4月23日,唐也追随宋而去,动物园里孤零零地留下了年纪最小的明。

1940年到1941年,当德国飞机对伦敦进行狂轰滥炸的时候,明安之若素地待在自己的小院里,任凭炸弹像冰雹似的落在周围,它不动声色,玩耍自如。为了鼓舞英国人反抗法西斯的士气,摄影师为明拍摄了一系列快乐生活与安然玩耍的照片,它仿佛成为了这座城市团结、镇定、无畏的一种象征。当法西斯的铁蹄逼近英吉利海峡的时候,明在报刊上的每一次出现都仿若是对战争的藐视。

1944年的圣诞节后一天,如同它到达英伦半岛的圣诞前夜一样,天空上飘着雪花,明追随他的同伴唐、宋而去。

渐渐地,中国认识到大熊猫在西方世界的价值。1941年,为了感谢美国人救济中国难民,宋美龄向美国赠送了一对大熊猫潘迪和潘达。宋美龄在致纽约动物协会会长约翰·狄梵的信中写道:“作为微不足道的感谢,我们通过您向贵国赠送一对可爱的毛茸茸的黑白大熊猫。”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向外国输出活体大熊猫。

在伦敦动物园的唐、宋、明死去后,为了填补空缺,英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赠予大熊猫的请求,作为交换,他们将给予中国生物学家全额奖学金到英国研究院进修的机会。在更多政治压力下,四川省省主席张群同意在1945年12月协助英国人组织了一个二百多人的庞大队伍,分十人一组,深入汶川大熊猫产区捕猎大熊猫。

1946年,大熊猫和中国生物学家一起到达伦敦——这是中国第一次从输出大熊猫上获得实质利益。

从此之后,进入西方世界的大熊猫更多是以政治礼物的方式出现。

进入70年代后,随着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大熊猫成为礼物重新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1973年9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大熊猫黎黎和燕燕落户巴黎文森动物园;1974年9月14日,大熊猫佳佳和晶晶抵达英国伦敦动物园;1980年11月5日,西德总理施密特亲自来北京迎接大熊猫宝宝和天天,一起踏上了西柏林的红地毯……

当然,最轰动的是1972年尼克松夫妇访华后,中国政府送给美国的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这对大熊猫抵美时,8000名美国民众冒雨前往迎接。当它们初次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与美国观众见面时,动物园前交通阻塞。开馆第一个月观众就达110多万人。1992年,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为玲玲、兴兴莅临美国20周年出版了专刊《熊猫热》。

随着熊猫生存环境的恶化,政府担心国内数量本已非常有限的大熊猫日渐减少,自1982年后,我国停止了向外纯政治性的赠送,大熊猫出国只能以“访问”方式进行。

□摘自《看历史》

上篇:没有了
下篇:奇趣妙联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5/2/2015020405-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02/04/11435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