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临近,许多人一边开心地盘算回家过年,一边纠结地考虑如何面对亲友盘问。更有人觉得,一年感情、事业颗粒无收,实在没脸回家。但无论如何,团聚总是温暖的源泉,包袱重是因为归心切。要过年了,有多少年轻人害怕回家?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和问卷网对191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0%的受访者觉得过年回家非常重要。而对于过年回家,46.8%的受访者表示心里很纠结。42.6%的受访者担心事业没起色,回家没面子。
38.7%受访者过年回家父母亲友会催婚催子各种“催”
调查中,对于过年回家,46.8%的受访者表示很纠结,30.3%的受访者不太纠结,22.9%的人表示不好说。
纠结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怕“事业没起色,回家没面子”(42.6%),其次是怕“春运”(33.3%),第三是怕“忙于应酬,身心俱疲”(29.2%)。
其他还有:“同学朋友间攀比”(23.1%),“胡吃海塞、影响健康”(22.4%),“送礼送红包”(20.5%),“没对象,亲友盘问催逼”(18.5%),“让父母失望”(13.9%)等。
调查显示,38.7%的受访者表示,过年回家时,父母亲友会催婚催子各种“催”。42.0%的受访者表示不会。
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丁志宏看来,年轻人的担心反映出他们这一代承受着巨大压力。压力既来自社会,也来自家庭。“社会方面,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年轻人,难以获得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福利。家庭方面,父母还保持着传统思想,希望子女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同时还希望他们早日成家。这种世俗的成功评判标准,丝毫没有考虑严酷的社会现实”。
58.0%受访者认为老家和工作地经济生活水平差距大
调查显示,58.0%的受访者认为老家和目前工作地的经济生活水平差距大,仅16.9%的受访者觉得不大。38.3%的受访者觉得老家父母亲友与自己现在的生活有隔阂,41.6%的受访者认为并没有,20.1%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丁志宏表示,大量青年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为城市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城市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好这些人的生活发展问题。很多流动青年进入大城市后,面临的就业难、买房难、子女就学难、职业上升难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城镇化过程造成的,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带来的结果。因此,需要国家、政府、社会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服务均等化,真正为年轻人减轻压力。
在丁志宏看来,春节回家,是中国千百年来优秀的文化传统。回家讲求的是家人团聚、增进感情,正确认识回家的含义,会缓解年轻人的焦虑,“使他们重新规划,更有动力去奋斗”。
“当然,‘恐归族’的存在必然有其客观原因。”他表示,对于那些不愿或不能回去的年轻人,社会和家庭也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创造条件、增加沟通,减轻年轻人的负担,化解年轻人的‘恐归’心理”。
本次调查中,90后占22.0%,80后占49.7%,70后占18.5%,8.8%的人是60后及以上。
(孙震 程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