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们在刀耕火种时形成的一些习惯,历经千万年的沉淀,逐渐固化而成今天中华民族的习俗。每逢春节,这些习俗总会更为集中地呈现,年复一年延续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浓浓的年味儿已扑面而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几则与春节有关的考古趣闻吧。
饺子馅里有岁月——猪
猪肉是中国人摄取蛋白质的第一来源,春节时,包饺子也多以猪肉为馅。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曾用猪殉葬,并将猪的形象用于器皿和礼器中了。
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家猪源于野猪的驯化。新研究显示,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家猪应该出现在距今9000多年前的舞阳贾湖遗址,几乎和土耳其的家猪驯化时间相媲美。
春联上的艺术——汉字
贴春联是春节时必不可少的习俗,春联上以书法艺术展现的汉字,往往也会引得大家品评一番。书法向来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具有一种普世的美。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用颜料在岩面上“涂鸦”记述他们的生活场景,其中有一些符号似乎就是文字最初的雏形。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在陶片上绘制一些几何形符号或陶文。到了19世纪末,河南安阳小屯发现商代的甲骨文,被公认是中国最早的汉字。
到了汉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纸张出现了,因其轻便廉价,书写文字传达信息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书体也开始因人而异,一些追求美和个性的人,就在纸张上演绎出文字的不同特征和风格,各种书体也就应运而生,书法也随之诞生。
清雅待客之道——饮茶
春节时,有客来访,煮杯清茶待之,也是一桩雅事。迄今为止,中国先民最早栽培茶树、饮茶的直接证据当属浙江省余姚田螺山遗址(距今5500—7000年)发现的古茶树遗迹。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古茶树是人工栽培,并推测当时的居民可能已使用陶器来煮茶、饮茶。唐代时,陆羽甚至编纂了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 (侯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