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阎良区关山街道康村,每年大年初二,是徐思岗家待客的日子。这一天里,来自各地的外甥都来给徐思岗一家拜年。屋里屋外都坐满了客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今年71岁的徐思岗是名老党员,已经有着49年的党龄,年轻时曾经担任过村党支部副支书。提起如今过年和过去的区别,徐思岗感慨万千,过去过年,害怕来客人,招待外甥们连糖果都没有,就是一笸篮爆米花和少量红枣,吃饭也就是臊子面,日子好了还有一盘粉蒸肉,自己家都吃不饱,更别说招待客人。而来家里拜年的客人,所带的礼品无非就是点心和花馍。日子好的骑自行车来,有的没自行车则要步行来拜年。而如今,老人的好几个外甥都买了小汽车,附近的则骑了电动车或者摩托车。
如今,徐思岗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沈阳工作,小儿子留在身边。大儿子是八十年代末考上大学的,当时全村还没有几个大学生。就在春节前,大儿子打来电话说刚刚买了辆30多万元的小汽车,准备国庆节开车回西安看望二老。小儿子在家务农,农闲时也偶尔外出务工,情况尽管不及老大,但日子也很滋润,家里种了5亩甜瓜,每年的收入也在3万元以上。
徐思岗和老伴如今都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老伴一年可以领取960元,徐思岗由于上了70岁,则加了高龄补贴,一年可以领到2160元。“如今看病有新合疗,养老有养老保险,咱和城镇职工没啥区别。”谈起近年的生活变化,徐思岗如数家珍。
生活好了,身体也显得硬朗。徐思岗称自己越活越年轻,去年他还参与编撰了村史,搜集资料、采访年长的老者。农闲时他读报纸、看新闻,还写写快板、小散文之类。在一沓信纸上,徐思岗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自己参加外甥和甥孙婚礼的感言等。这沓信纸,老人一直压在枕头底下,一有空就拿出来修改修改。
记者正和老人说话的间隙,老人的孙女给大家上菜了,来拜年的亲友分成两桌,大家高高举起酒杯,给徐思岗老人拜年。老人也举起酒杯,“祝大家新年吉祥如意,新年发财!”老人的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
本报记者 兰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