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创新的工作思路,必然会取得工作成效的新突破。
2014年,安康市总工会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让人欣喜。常务副主席向东晓向记者介绍,按照“1155”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促进美丽富裕新安康建设;走好一条道路,既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又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强化“工会组织网络、困难职工援助服务中心、职工素质提升、职工之家、维权机制”五大建设;抓好“‘三服务’”、职工技术创新、‘四季送’、‘创三业’、‘职工之家’与‘和谐企业’创建”五大活动,实现了“基础工作创规范、特色工作树品牌、整体工作上水平、重点工作大提高”四个新局面。
“五大建设”成效凸显
强化工会组织网络建设,以“哪里有职工,哪里还没有组建工会”为着眼点,以“两新组织”、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重点领域,以劳务派遣工、农民工为主要对象,作为拓展建会和发展会员的新增长点,去年全市新建工会组织317家,新发展会员9098人。全市女职工组织和工会组织同步组建率达到98%。
强化困难职工帮扶机构制度建设,按照“会、站、家”一体化思路,推进困难职工帮扶站点建设,把组建工会、转型升级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建设“职工之家”统一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完善市县区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工作制度规范,优化办事流程,加强困难职工援助中心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十个县区都已建立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其中有5县区加挂职工服务中心牌子;建立乡镇工作站点76个;更新困难职工档案10067户。
强化职工素质提升建设,联合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华联、邦刚民营培训机构,开展职工技能培训5000多人;推广汉阴县庆华公司职工岗前培训模式;各县区的职工素质提高建设活动都取得突破,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汉滨区开展农机业务技能培训活动,培训农机管理人员50人次,科技人员100人次,实用技术人才2000人次。同时,涌现出农行平利县支行营业部、紫阳县和平茶厂黄朝会、白河县水保站站长王定学以及赵明翠、陈分新等一批优秀职工,分别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优秀班组、雷锋式职工、最美安康人等各级组织授予的荣誉称号。
强化职工之家建设,以职工之家、省级标准示范化乡镇工会建设为载体,推动“双亮”工作扩面提质,推动会员“四权”的落实,广泛扎实开展会员评议职工之家活动,全市获得市级“先进职工之家”7家单位,市级“先进职工小家”10家单位,省级“模范职工之家”3家单位,省级“模范职工小家”3家单位。
强化职工维权制度建设,组织召开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确定进行职工年休假制度检查等事项。推动市政府出台《安康市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办法》,推进农民工工资一卡通支付。积极推进了工会参与职业病防治模式。
“五大活动”亮点纷呈
抓好“三服务”活动,将其纳入市总目标责任考核,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活动台账,归纳整理意见建议60条,并就完善服务职工基础设施等8个事项进行公开承诺。通过深入企业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案访谈等形式,调研全市职工思想状况,形成调研报告12份。全市工会系统组织举办“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讲报告40场次,演讲活动36场次,200余个基层工会1000多名职工参与比赛。与此,举办“中国梦·劳动美”主题的赛事活动,还有职工诗词创作大赛、职工书法大赛等。各县区工会还分别举办了五项茶事竞赛、“春独早”杯茶歌擂台赛、优质护理技能竞赛、最美医生、最美护士、最美村医、富硒美食烹饪大赛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主题竞赛和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命名表彰先进集体14个,先进个人45名。
抓好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以安康学院、安康中医院为依托,举办技能人才、创新发明人才素质提升讲座,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推广省级劳模、高级技工许鹏工作经验,在全市工业企业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平利县绞股蓝新型栽培技术、岚皋县林下养鸡等技术创新项目在陕西省第二届职工科技节获奖,成为职工自主创业的重要推广项目。参与组织部创新人才和人社局专业人才入库工作,推荐了一批劳模、职工技能人才进入人才库。
抓好“四季送”活动,春季组织举办大型免费职洽会10场次,发放资料4000份,200多家企业参会,提供岗位76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330人;夏季送清凉,全市共筹集资金75.2万元,购买各种防暑降温用品,走访慰问48000人次,投入资金同比增长13%;秋季资助困难职工及其子女646人,117.29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5%,争取天娇基金资助矿难职工子女14人,资金30多万元;冬季发放慰问金370.72万元,慰问困难家庭3160户,提供政策宣传5976人次,提供生活救助2992人次。
抓好“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参与安康市职工保障房分配方案制定。与人社部门联合下发了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意见,85%的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或配备了调解员;推进企业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制度达到100%,非公企业达85%以上。开展的企业安全承诺签名和“安康杯”竞赛活动,全市230个单位,5万余名职工参与。
抓好“创三业”活动,即通过职工之家建设、和谐企业建设、职工技术创新等各项工作举措,以工会力量促使社会形成“企业创事业、职工创新业、农民工创家业”的正能量氛围和多方共赢局面。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