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早在奴隶社会,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了。夏代帝王夏桀暴虐无道,民怨冲天。因此就有“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这样的隐语。而据《书经》“汤誓篇”记载,它也可以说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萌芽。“谜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刘勰认为,谜语就是由“隐语”发展来的。
而灯谜的起源则要追溯到宋代。这个朝代,是谜语迅速发展的又一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业猜谜语的谜社组织,而到了后来的南宋更是诞生了“灯谜”。
在北宋一年的元宵节,大文学家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来访南京,席间,王安石说:“今天是元宵节,我出一谜助助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吉普想了想,没有说出谜底,却对王安石说:“这样吧,我也出一谜助助兴!”说着,吟出一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王安石不禁微微地笑了。原来,二人所出灯谜的谜底均是“日”。
南宋文学家周密则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就是指谜语。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就称为灯谜。
这也意味着,南宋时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中华谜语从此开创了民间谜语和灯谜两条路的新格局。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描写了许多大观园人物制猜灯谜的生动细节。据统计,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里,至少写进了27条灯谜,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而且对人物性格的揭示、故事情节的演进和作家思想的披露,都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第二十二回写入的十则灯谜,曹雪芹明确指出是谶语性质的。谶语,是指迷信者对将来会应验的预言。贾母说一个谜: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其谜底是荔枝,用“立枝”谐音,实则是“离枝”,暗寓贾府将来必然“离枝”,走向败落。这正是荣宁两府最后的结局预告。
如今,很多南京人不知道,其实这座千年古都曾被誉为“当代谜都”。从1978年开始,南京工人文化宫就有了职工灯谜协会。该协会相关负责人回忆,在1979年,全国总工会曾经召集各城市举办灯谜交流活动,敲定由南京市总工会牵头,地点就在该市工人文化宫。当时,南京、上海、长春、沈阳、苏州、南通、厦门、漳州、温州九大城市的灯谜界人士各携看家灯谜齐集南京,举办了一场盛事空前的“灯谜大会”,这就是现代灯谜史上赫赫有名的“南京九城市灯谜会猜”。
而猜灯谜的一股旋风,自那时起便席卷了南京上世纪80年代。当时,几乎每个周末,市工人文化宫都会举办灯谜活动。每天人流量有上万人,男女老少,在灯谜之间穿梭,猜到一个谜底就到主席台去,把答案告诉主持人。如果猜对了,主持人就敲一下锣;如果猜错了,主持人就敲一下鼓。锣声、鼓声不时响起,猜中的人兴奋极了,而总是猜不对的人会围着猜中的不停取经。有人甚至入迷得像着了魔,耗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肯回家。
可惜的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灯谜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但灯谜的大背景是汉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艺术、民俗、自然科学等丰富的知识,中国谜语大会唤醒传统文化可谓意义重大。 □张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