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省林地面积达1.84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9.64%;森林面积1.28亿亩,森林覆盖率41.42%,森林面积列全国第10位。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陆生脊椎动物604种,有种子植物171科3754种。全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2014年超过2680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GDP的1/3,居全国第14位。
但我省依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省份,生态资源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压力剧增。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提高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让三秦百姓因林而健康、因林而富裕、因林而幸福,省林业厅厅长李三原介绍——
三秦大地的绿色旋律
“三大举措”开启我省林业新常态
增强林业生态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协调推进全省生态建设。陕北地区,今后以中国新林区为目标,加快推进长城防护林、京津风沙源等工程进度,巩固治沙成果,重视沙区植被保护,提高绿化质量。关中地区,加快丝绸之路新起点关中生态示范带建设。持续推进渭河、连霍高速,一河一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加快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林区、关中田园生态景观区、渭北生态经济防护林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继续推进陕南山地森林化,提升陕南森林湿地的质量,把陕南建成中国重要水源涵养区以及生物多样性示范区。
增强林业产业富民能力:今后将把林业发展与林农群众的经济收益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林果、林油、林下经济等产业。通过加大投入、推广良种、强化培训等措施,建设山批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精品林果示范园。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和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牧等立体开发、循环利用模式。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管理和宣传推介,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加强林木种苗信息化服务,搭建种苗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推动种苗产业发展。
增强创新驱动效果: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完成国家油用牡丹、长柄扁桃、茯茶、红枣、古树名木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组织实施林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林业自主科研攻关项目,开展秦巴山区优异生物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让已有的科研成果加快应用于林业生产实践,转化为生产力。
去年我省林业实现“七大成效”
去年一年,我省林业工作围绕“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生态建设战略,以启动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为契机,开拓创新,取得了“七大”显著成效,实现林业投资100亿元,林业产值823.7亿元。
造林绿化成果丰硕:全省造林绿化497.62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09.4万亩,保护恢复湿地146.75万亩。实施森林抚育204.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8435万株,完成150个村“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任务,促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正式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落实工程建设任务60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理体系,管护效果良好。“全面治理荒沙三年行动”累计完成荒沙治理304.1万亩。
资源保护全面加强:森林火灾受害率和有害生物成灾率分别为0.02‰和3.2‰,均低于中、省控制指标。在全省开展严厉打击非法采石开矿、乱建别墅、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冬季严打、利剑行动、天网行动等专项行动,查处各类林业案件4483起,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起到了有力的震慑作用。
“新起点”建设初有成效:制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陕西林业行动方案》,启动实施“一带两城三库百园千亿”载体建设。
林业改革不断深化:取消和下放林业行政审批项目7项,承接国家林业局下放审批项目2项。全省累计成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41个,流转林地375万亩,林权抵押贷款总额16亿元,森林保险面积扩大到7400万亩,保险金额达370亿元。完成了陕西林业集团的组建工作,成立了集团管理机构。
林业产业迅猛发展:发展油用牡丹9.2万亩,西北首条年产1000吨牡丹油自动化示范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建核桃、红枣等经济林基地83.7万亩、改造85.6万亩。森林旅游再创新高,全年接待游客1824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3%。
生态文化创新发展:陕西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组织2万名中小学生参加森林体验活动。国家林业局茯茶工程、长柄扁桃、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在陕正式挂牌成立。完成各类实用技术推广示范面积94.7万亩。
社会贡献呈现“四大亮点”
据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陈玉忠介绍,近年来我省林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美化优化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作出突出社会贡献的同时,并呈现出“四大”亮点。
林业治污减霾效果显著:启动实施的《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林业三年行动方案》进展顺利,“百万亩森林”和“百万亩湿地”建设任务均完成9成以上。今年中国林科院对我省关中地区林业治污减霾成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关中地区森林湿地滞纳和清除PM10、PM2.5、PM1.0的实物量分别为7408万千克、1359万千克、420万千克,年吸收污染物总量27366万千克。年滞纳颗粒物实物量相当于2074万辆机动车的颗粒物排放量,是关中地区烟尘排放量的46.1%。随着森林面积不断增加和湿地有效保护,林业治污减霾的成效还将继续扩大。
古树名木克隆技术成功:陕西现有古树名木近70万株,占全国1/4。陕西林业在做好常规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大胆创新,联合有关科研院所对5000年的黄帝手植柏、2600年的老子手植银杏等进行克隆扩繁技术攻关,于去年春季获得成功。
成功繁育5胎6只大熊猫:自2013年7月以来,已成功繁育5胎6只大熊猫,创我省大熊猫繁育史上最好成绩。朱鹮数量由1981年全世界仅存的7只增至目前的2000余只,被世界保护组织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生态文明教育获国家推广:2013年底,全国政协召开“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对口协商会议”,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等中央领导对陕西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确定在北京等5省(市、区)推广陕西做法。
本报记者 杨志勇
芝水欢唱 绿野如歌
芝源林场四十余年驻守一方绿色
绵延无尽的梁山如绿浪翻滚,澎湃出一股旺盛而浩大的生命之力,似乎要把那满山的苍翠化为沟底潺潺的清流……芝水源头,施业区总面积达18万亩的韩城市芝源林场,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次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之后,40余年来便一直驻守着这一方山水。
本世纪初,西部大开发的“哨音”犹如一声春雷,在芝林的大山深处回响。一帮心里充满无限豪气的播绿耕耘者,站在大山的中央,远望群山:由于花椒产业在韩城空前发展,附近村民不断开挖,乱砍,滥伐,不少林地遭到蚕食;近看场部:办公室与职工宿舍年久失修,围墙倾倒,且因远离城区,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职工们守望芝水却没有水吃,没有水用,加上工资欠发,有的职工生活相当困难,林地纠纷不断,职工们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这种状况再不能持续下去!”芝源林场“必须一年变样,两年翻身,三年创一流!”一腔豪气不约而同在他们胸膛升腾!他们仔细调查、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的症结。
2002年的一天,芝源林场的职工们像过节一样。“发工资了!”职工们兴高采烈地争相转告。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第一次按月拿到了工资。紧接着,一项项情系职工的“民心工程”一一得以落实,犹如春雨般点点滴滴滋润着职工们的心田:补交多年来拖欠职工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金;为生活困难的职工及时发放生活保障金和困难补助;兑现了拖欠职工的工资;修缮了办公用房;引来了自来水;办起了职工食堂;购买了电视机、音响、乒乓球台……职工们真正有了“家”的感觉。
生活安定下来的林场职工也如春天的苗木般勃发出了新生的朝气。乘着西部大开发的春风,芝源林场的生态工程全面启动了。办公室里,场长正在与队(办),与个人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造林工地上,林业工人正在挥汗如雨,植下了一株株苗木;林区公路上,林业工人正在刷新标语,宣传车上一份份森林防火传单发至群众手中……一切工作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之中。
对群众已占林地实行承包治理,对荒山荒坡利用天保工程、日元贷款资金大规模营造生态林,对疏林地和未成林地实行封山育林,对已成林、人工林、天然林实行天保工程。贯彻执行省、市禁牧令,加强林地,特别是对新造林地的保护,杜绝人畜破坏。
2008年根据天保工程的需要,林场成立了“天保工程芝源林区管护大队”,安排专职管护人员落实管护面积,同时还成立了“天保工程芝源林区社队管护分站”,落实管护面积5万多亩,使现有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至2014年底,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天保工程14200亩。实现了防护林工程18300亩,退耕还林工程22500亩,千里绿色长廊10300亩,经济林建设工程4000亩。
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绿装,多年生态工程建设在芝源林场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面。一棵棵葱郁而勃发着生命之韵的油松、刺槐、侧柏、花椒、核桃,与芝源林场所有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将一同被大山铭记……
见习记者古晓娟
小树,我等你一起长大!
见习记者 刘强 摄
“花园式工厂”里的舂种秋收
3月9日,记者刚一步入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不是两边的两栋办公楼提醒,还以为是进入了公园。小车在厂区行驶,两边的垂柳“碧玉妆成一树高”,满眼都是春的信使,迎春花、紫荆、玉兰花、塔松、桃树、竹林整齐划一,枝头吐露的新叶娇翠欲滴,把园区装扮得格外秀丽,厂房掩映在春色之中。
“早在2005年,厂区建立之初,我们就成立了绿化工程领导小组,根据厂区面积大、厂房间距远的特点,提出打造‘花园式工厂’的美好蓝图。”该厂实业公司党支部的习书记介绍,“截至目前,厂区绿化面积达到24.7万余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7%,远远超过了35%的国家标准。”
从2006年起,该厂就坚持每年植树节期间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近十年来,先后组织员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500余人次,栽植各种树木4300余株,成活率95%以上。职工小韩说:“每年的植树活动我都参加,厂区面积大,空余面积也大,我们植树也不用去别的地方,就在自己厂区,看着亲手栽种的树苗逐渐长大,绿化美化厂区,很自豪。”
该厂因地制宜,在生产区开辟了6片面积较大的经济林,种植有杏树、桃树、石榴、柿树、核桃、梅李、葡萄等多种果树,春天组织员工疏花、疏果、除草施肥,秋天水果成熟季节,组织员工开展“快乐采摘”活动。不但有效利用了厂区的大面积护坡,也给员工提供了一份别样的福利。员工在工作之余,可以足不出户,享受种植、收获的喜悦,并且把采摘的果实分送到各个车间和部门,让全厂员工品尝丰收的果实。
俗话说:三分栽树七分养护。为了让广大职工树立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该厂实业公司党支部还组织开展了党员责任林养护活动。2011年将厂区种植的16亩杏园,划分为两个党小组的党员责任林。刚开始由绿化专业人员对全体党员进行树木养护知识培训,党小组成员每月至少组织活动一次,开展除草、施肥、浇水、喷药、修剪等义务养护,积极关注果木成长状况。春季,杏树挂果稠密,积极组织员工疏果,秋天,杏园大丰收,大家采摘,享受丰收的喜悦。
“每年秋季,让我最享受的就是参与‘快乐采摘’活动,看着自己栽的小树苗长大了,结果了,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而且收获的果实可以让全厂职工品尝,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党工部干事小田说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员工每年还能享受一项福利:就是分领自己种植的绿色无公害萝卜、红薯……” 见习记者 古晓娟
植树节除了种树,我们还能种下什么
随着城市绿化覆盖率越来越高,每到植树节,市民想挥舞铁锹亲自种下一颗树苗已经成为一件难事,“无处可植”、“找不到组织去植树”成了大家最头疼的问题。那么除了传统的种树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什么方式过植树节呢?
网购“一棵树”
“感谢您支持‘幸福家园·西部绿化行动’公益项目,您的善款将全部投入到项目执行当中,您捐赠的枸杞树,现在已进入苗圃育苗,明年春天,植树农户会将强壮的小树种在荒漠上……”3月9日,蔡欣收到中国绿化基金会的一封感谢函,与感谢函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包来自宁夏的枸杞。
“我其实挺想亲自种下一棵树的,可是一方面现在种树的地方太难找,另一方面平日里工作很忙碌,没有时间去照顾树苗,如果让它自生自灭,还不如不种。我是无意中看到中国网络植树的页面,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蔡欣补充道,“你看,我3月初在其官方的淘宝店下单,花10元钱拍下了一颗枸杞树,今天还收到了感谢函和礼物,心里觉得暖暖的。希望能尽一点微薄之力,绿化我们的家园。”
记者了解到,中国网络植树公益网是由中国绿化基金会于2009年正式推出,倡导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机构和组织积极通过网络参与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公益事业,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和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家园。参与者只需花10元钱,就可为宁夏贫困地区,捐植一棵枸杞树,并可随时在线查看到项目的最新情况。截至去年4月份,该项目已募集绿化公益资金近2000万元。与中国网络植树公益网相类似的还有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大家可通过自愿购买碳汇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从而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
让绿意进家门
“本来想趁着植树节,好好给女儿上一堂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环保课,还可以带女儿感受下春天的气息,可是找来找去都没有一处适合种树的地方,现在想找个地方种树真的太不容易了。”西安市民贾洪感叹道。
为了弥补不能亲自带女儿植树的遗憾,3月8日一大早,贾洪就来到西安朱雀花卉市场。东挑挑,西看看,最后他选择了一小盆绿萝作为植树节的礼物送给女儿。贾洪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就连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也常常学习到深夜。他买这盆绿萝,一是希望女儿通过照顾盆栽以此亲近自然,养成爱护花草的好习惯。二是可以让女儿在学习之余,放松一下,多看看绿色的植物,对眼睛也有好处。
当去公共绿地植树成了奢望,很多市民跟贾洪一样选择把绿意带到自己的身边。家住西安市高新区的王大妈特别喜欢花花草草,不足10平方米的阳台有绿萝、君子兰、绣球、茉莉花等大大小小十几种盆栽,一片生机盎然。除了购买盆栽,王大妈还会在小区空闲的绿地上种些花草。“我家里养的牡丹花开得不错,我就想着能不能在小区里种点,美化下环境。在得到物业的允许后,我就种了起来。没想到,牡丹开花后,小区里很多人都夸我花种得好,还有不少人移植了我的牡丹花苗,我想这也算为城市绿化出一份力吧。”
每天都是植树节
当市区无树可植慢慢成为现实时,护绿比种树更显得重要。就在本月8日,有这样一则新闻:在福州森林公园桃花林中,有5名女游客带着4名小孩在赏花拍照时,为了拍到想要的“桃花雨”,其中一名女游客抓住树枝不停地使劲摇晃,大量花瓣随之飘落。为了制造更大的“桃花雨”,另一名女游客也加入到摇树行列。有围观者劝阻该名女游客不要这么做,她却这样回答:“花总是要落的呀。”
如此“损绿”行为让人气愤。植树节不应该只是简单种下一棵树苗,植下的是民众的环保意识。还好这种不文明行为只是偶尔发生,越来越多的人在举手投足间参与到低碳环保活动之中。
西安市民翟女士,每天都会选择使用公共自行车往返于家中和单位。“我自己有车,可是每天开车路上非常拥堵,而且开车会排放大量尾气,骑自行车低碳又环保,还能锻炼身体,我觉得挺好的。”她补充道,“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加强,我的许多同事也跟我一样,出行时更多选择骑自行车或者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在单位我们大家都会节约用纸,一张A4纸两面都会打印。出去吃饭时,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虽然我们没有机会亲自种下一棵树,但也希望通过这些方式为环保献一份力。” 本报记者 钟洁
在3·12植树节来临之际,结合志愿者活动日和“三八”妇女节两个节日,中国电信陕西公司直属工会组织本部60余名女职工及其子女90余人,在富平县千亩果林园开展了“保护环境你我同行”义务植树活动,以增强大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和热情。
中国电信陕西公司本部的女职工张强娥不好意思地说:“我是第一次参与植树活动。都知道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是懂得如何保护环境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小小的植树就如此。看似简单,但为了成活和便于日后成长,处处得注意一些细节。为了此次植树,来之前我还进行了大量准备学习。”
本报记者 王何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