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奔波半生经历坎坷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大突破的科研成果,从诞生至今,仍然没有进入《规范》,没有官方的权威认定,无法进行大面积的全国推广,原因是,学术界对此有“争议”。
1978年,有关部门组织的“弦线模量”研讨会无法进行,因为个别到会专家认为:“这一理论与传统方法不合”;1985年,焦五一得知,两年前自己向学校科研处提交的“黄土地基勘察设计新方法”发明申报书整整在当时该科研处的领导抽屉里“沉睡”了两年,理由是,“没有什么意义”;1992年,在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上,一直关注焦五一及其理论的全国政协委员范明、庞巨丰和洪涛递交提案,请国家建设部对“弦线模量”理论进行科学认证。
经批转后,国家建设部很快下发相关文件,向西北工程建筑学院发出指示:尽快组织鉴定。并说明,鉴定费用由学院和焦五一自行商量。焦五一欣喜若狂,立刻取出自己多年来的积蓄两万元,加上儿女们东拼西凑的八万元共计十万元鉴定费交给了学校。然而,两年后,一切都又不了了之了。
他愤怒过,也流泪过,但他还是没有失望,可现实对他却总是表露出残酷的面孔。
几十年来,他从未放弃过将“弦线模量”编入《规范》的努力,他抱着自己的材料去找相关的专家,然而却莫名地被赶出门外;他投出去的申辩材料,得不到任何回音;2000年,由建设部组织、黄熙龄和沈珠江主持的“弦线模量”鉴定会上,他甚至没有得到打开自己“弦线模量”计算光盘的机会;2003年,在西安学界组织的编制《规范》的相关研讨会上,竟指明不准焦五一参加,或不许他在会上发言,谈论“弦线模量”;2006年,陕西省人大代表赵静波提出了省人大“533号建议”,要求测算“弦线模量”的技术性能;2007年,陕西省政协委员陈冬贵、王紫琴在陕西省政协“430号提案”中也呼吁对“弦线模量”的测算,然而至今,相关的测算会也没有进行,光盘也被退回……
而他,已经逐渐进入暮年。
曾有新加坡商人看了关于焦五一的报道,提出要对他进行资助,可是被他婉拒了;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外研究机构及大学多次对他提出邀请,希望他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可是他都淡然处之。他说,“弦线模量”是中国人的研究成果,希望先在国内有所认定,而不是“出口转内销”,那样将是国之大痛。
由于他每天大量时间坐在电脑面前进行研究,近些年他的病情又加重了,行动已经离不开人搀扶,然而一旦有接手的工程,八十多岁的他就会让自己的小女儿或者儿媳用轮椅推着自己到工地现场参加工程讨论会……
焦五一的身体状况并不好,现在老人有时做研究时连电脑的操作都开始变得困难,需要外人从旁协助,他的新浪博客已经数年没有更新,在被问及最近接手的一项工程时,老人摆摆手说不记得了。“我这些年身体不行了,干不动了,然而‘弦线模量’理论是先进的,这是那些即使没有肯定它的专家也无法否认的。我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唯一的心愿,就是‘弦线模量’能进《规范》,能给国家带来效益。目前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修订工作已经启动。这次修订的计算湿陷量不能再用错误的湿陷系数。”
在“弦线模量”从诞生至今的几十年中,为了科学的真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从不轻言放弃。在这个物欲横流,人人言商,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上的社会,他顽强地保存着一颗昂然向上、尽忠为国的老派知识分子的心,然而,他能打败那世间最凶残的裁决者——时间吗?我们不知道。
我国还有多少这样的“卞和”式的人物呢,怀抱荆山之玉而不为人识,我们不知道。
他们被人称作“傻人”,他们还能“傻”多久?我们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