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西安泰力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力松)在北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举行新三板上市专场挂牌仪式。该公司的上市标志着陕西省第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市,这也是我省首家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上市。
创建于2011年的西安泰力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西北机器有限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是一家集电子新材料及工艺设备的研发、锡合金、光伏辅料及其它电子新材料的制造、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创业初期的年收入202万元,到2012年实现收入1.6亿元,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三年实现了三次阶梯式增长。2014年10月,泰力松公司以骄人的成长性业绩荣登“2014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第一名”,其综合竞争力排名国内同行业前五名。
西北机器有限公司在走混合所有制道路的短短七、八年时间,是如何使泰力松公司顺利上市的呢?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打破固有思维束缚
西北机器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40年的西北机器厂,是我国电子行业研发、制造专用设备的大型骨干企业。曾在抗美援朝期间,为前线提供军需品;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前苏联的援助下,主要生产半导体、电真空、电光源等电子专用设备;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先后承担了多项国防建设重大系统工程配套任务,生产的多种产品荣获国家、部、省级奖励。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受固有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束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竞争激烈,加上员工人数庞大、厂区又远离经济中心交通不便、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乏力,这些瓶颈让企业举步维艰。1997年,生产销售任务不足,很多分厂已无法生存,如何解决职工的生存问题?企业的出路在哪?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转化速度慢等等问题,摆在了企业领导和职工的面前。
2006年,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深刻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着手考虑从体制上改变。2008年,企业通过债转股,整体改制为西北机器有限公司。
时任西北机器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部部长、总经理助理,现任公司董事会秘书的马钧占说:“多年来,我一直参与企业的改制,对改制过程比较熟悉。作为已有几十年建厂历史的老国有企业来说,引入民营经济成分,建立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不仅体制上存在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面对技术创新乏力、产品升级缓慢、发展资金短缺的现状,公司领导班子一班人通过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企业改革改制的政策文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决定走混合所有制促发展的道路。”
利用社会资源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
该公司首先选择与优势互补的企业建立经营合作关系。与拥有半导体晶片切割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组建了西安普晶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在半导体晶片多线切割设备的开发上实现了较大突破,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
“当时就是看中了这位专业技术人才在多线切割研制方面的技术,才引进了他们。如果仅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产品可能要三五年才能成功投产。在与我们合作后,他们以创新技术入股,半年时间产品正式投产,并且零件由下游分厂加工,带动了公司一系列的生产,实现了双赢。”马钧占说。
为进一步发挥公司的机械制造优势,对公司内部规模小、效率低、成本高的工种项目进行了撤并。为妥善解决工种撤销后的产品零件制造问题,公司从保证零件制造质量的要求出发,积极开辟新的配套渠道,以工艺协作为纽带,通过筛选、定点,以合资和输送技术人员的方式,与具有一定经营实力的外部投资人合资,西安捷诚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合作人原创办的公司因资金紧张、运营困难,无法继续存续,凭借西北机器有限公司强大的资金、研发、生产能力,现已发展为国内一流的精密设备制造公司。
该公司还以市场扩展为突破点,积极与外部具有市场和技术基础的投资人合作,由于有熟悉市场运作规律、擅长专业产品销售的经营团队支撑,组建的精密数控机床制造公司、智能化高压水射流设备研制公司和电子新材料公司发展速度很快,为公司的经营体系增加了新的产品成分。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