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晚,福建漳州古雷PX工厂爆炸,两年内发生的第二次爆炸,再次将PX项目安全性这个争议性话题推向风口浪尖。
据报道,本次事故11个月前,也即2013年7月首次爆炸事故10个月后,即2014年5月26日下午,环保部官网曾公示一则与漳州古雷石化基地相关的公函,但仅公示约1个小时后便悄然撤下。这则公函指出,古雷石化基地规划环评工作并未完成,国家发改委对它的审批行为,违反了环评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公函要求发改委撤销该基地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复。
贵为环保部这种部级单位,依据人大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基于法理发出的一份公函,居然都能在“神秘因素”下仅公示约1小时便悄然撤掉,是号称“小国务院”的发改委有过干预,还是其他?信息封闭,让公众怎能不遐想其中的博弈妥协?
媒体早前披露,漳州上马此PX项目之前,当地官方态度是“只做不说”,要“有利于重大石化项目的平稳落地”。所以,在漳州市委机关报《闽南日报》官网上,搜索不到有关PX的只言片语,关于环评的两次公示,也只见于报纸印刷版而无法在网站查看。为了规避民众可能对PX的反对,当地甚至用“古雷重大石化项目”代称。
不管在引入过程中存在多少闭门决策,在信息公开上有多少暗箱操作,漳州最后还是成功获得了2003年建市以来最大的、投资上百亿的项目,也就是这个两年内已发生了两次爆炸的古雷PX项目。
早有学者指出,中国PX产业的唯一出路,是政府和企业信息完善的披露,保证决策合理和信息透明,以及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重新赢回公众的信任。
然而,环保部致发改委公函蹊跷夭折,漳州上马PX项目时的遮遮掩掩,都表明只要哪个部门、哪个环节不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公开公正办事,不让民众充分行使监督的权利,疑虑就不可能彻底消失,信任也无法完全建立。一旦发生漳州PX项目爆炸这类事故,不仅仅漳州,还有全国其他PX项目的安全性,以及各级政府的公信力都一起跟着陪葬。
漳州PX工厂两年内两次爆炸,再次表明封闭决策、暗箱操作无出路。千万不要等到更大灾难发生,现在,就是现在,是深度反思并改变我国PX产业发展之道的紧要时刻了。 □邓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