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兢
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回到了他下乡插队的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
在延安,习总书记接见了延安市各县的县委书记,在与宜川县左书记握手时说,“我去过你们县的牛家佃,我有个同学在那里当大队党支书。”
左书记把这个信息带回宜川县后就传开了,大家都很好奇,习总书记当年去的是哪个村呢?当大队党支书的知青是谁呢?纷纷互相打问,也很快传到了在北京的老知青中。大概由于我插队时间长,又被县委、地委知青办抽调工作过,认识的知青多、知道的事情多,也接到了很多问询的电话,既有知青,也有宜川县的朋友和领导。巧的是,我恰好算是个这件事的知情者,习总书记去过那个村不久,我也去过。当时只知道他在延川县插队、父亲是习仲勋,想不到多少年后是国家领导人。
习总书记说的当大队党支书的北京知青,就是当年在牛家佃公社上马大队插队的王子芸。和王子芸同在一个村插队的黄北佳、衡燕鸣等几个同学,都是习总书记的发小,长辈都是在一起工作的。
我是和王子芸在县知青代表会上认识的,并成为好友;后来又一同被县委知青办抽调工作。九十年代初我从西安调回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黄北佳也在人民大学工作,王子芸恰巧就住在我们学校对面,因此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次习总书记在延安提到了去他们村的事,王子芸就张罗着黄北佳、衡燕鸣几个知青同学一起再次向我回忆了四十年前的情景。
那是1974年春夏之交,延安地区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同是担任生产大队党支书的习近平和王子芸在会上相遇。
当时,北京知青到延安下乡已经进入了第5个年头,一方面,知识青年在插队过程中,很多人都成为了村里的骨干,担任了生产队长、民兵连长、妇女队长、会计等职务,也有极少数特别突出的担任了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另一方面,先是一些家里有关系的纷纷走后门当兵了,然后又有一些同学陆续因招工、招生离开了农村。这时,剩下留在村里的同学大都人心浮动。尤其是当时家里有“问题”的知青,感到前途无望,情绪低落。甚至一些在农村担任基层干部的知青,也有思想波动,因此有了“插队一阵子还是扎根一辈子”讨论。
在会议期间,习近平和王子芸彻夜长谈,交流的内容涉及到生产建设、绿化、水土保持、增产增收、农村教育等各个方面,充满了建设革命老区新农村的畅想。不过更多的话题,还是知识青年“扎根”不“扎根”的问题。习近平当时的看法是,所谓“扎根”,就是心要扎根、思想要扎根!今后不论走到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心里有老区人民,都要揣着延安这片热土的深情厚意。这样不拘泥于表面形式、抓住事物本质的深刻思想,令王子芸非常佩服,记忆犹新。
更巧的是,在会议期间,衡燕鸣同学到延安城里为生产队办事,到会议驻地找王子芸,意外地遇到了习近平。故友重逢,分外高兴,会散之后,衡燕鸣就陪着习近平来到了宜川县牛家佃公社上马村。
上马村距延安大约240里左右,位于当年的延安城至宜川县城的公路干线上(现在的S201公路)。村庄地处牛家佃塬的北端,地势相对平坦,塬的面积也比较大。村口的大槐树四个人合抱不拢,非常茂盛。村子紧靠在公路边上,远远就看到了这株百年古槐树。进到村子里,先是平整的场院,古朴的石碾子,有几幢高门楼的老房子,袅袅炊烟……一派黄土高原的乡村景色。
一下车,习近平就连连称赞,说这么平坦的土地,上马村的条件真是太好了,和他们梁家河村比较,简直有天壤之别。黄北佳见到小伙伴来了,非常高兴。当时他的家庭遭遇和习近平一样,父亲蒙冤已经在秦城监狱关押6年了,没有音讯。黄北佳先带着习近平看了知青种的苹果林。这是插队第一年知青们自己花钱买了一千棵苹果苗,是当时著名的“国光”和“红元帅”品种。村子里过去从来没有成片的果林,附近其他村子里也都只是零星种植在庭院里的枣树、核桃树。因此这个果园长起来后,就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一景。
上马村因为地处塬上,距离沟里的水源很远,大约有五里路,上塬的小路又非常陡峭。村民所有的用水都要靠毛驴用木桶驮上来,有时候农忙毛驴还要干农活顾不过来,就只能靠人背,非常艰苦。那段时间王子芸正带领知青和社员做“引水上塬”的规划,需要用柴油机带动深井泵把水抽上来,沿着崎岖的山沟和陡峭的塬壁铺设两千多米钢管,输送到防渗漏的蓄水池里,等等等等……这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大事,史无前例,从来没做过,而且又无人求教,感觉困难特别多。习近平对这个计划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参与议论,出了很多细致的主意。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引水上塬成功了,改变了上马村祖祖辈辈吃水靠人背驴驮的生活方式。
习近平也向上马村的知青同学介绍了他正在带领梁家河老乡们建沼气池,要用沼气代替黄土高原上稀缺的柴草,解决农民做饭的燃料问题。他从沼气发生的原理,到建沼气池的方法和技术等问题,讲得条理分明,头头是道。令上马村的同学大开眼界,愈加敬佩。
晚上的饭当然就是平常的陕北农家饭,只有荞麦面条和咸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晚上聊到深夜了,习近平说要再看一会儿书才睡,已经成为习惯了。大家都一排躺在炕上很快入睡了,只有他借着昏黄的油灯看书。他出门的书包里常带着几本书,记得好像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之类的内容。第二天习近平说要回去,还有好多事情要办,惦记着梁家河正在建的沼气池。大家挽留不住,只得依依惜别,簇拥送到村口,上了宜川到延安的长途汽车。
王子芸在宜川县插队11年后回到北京,先是在中国林科院工作,后来和黄北佳一起创业,事业小成;衡燕鸣和习近平同一年被村里推荐上了大学。2000年,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又召集了当年的小伙伴叙旧,大家回忆起在延安插队的点点滴滴,尤其回忆到去宜川县上马村的情景,历历在目,百感交集。
现在,作为国家领导人,要说接地气,习总书记他是最有资格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