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测量工作事关重大,犹如战场上将军发号的指令,出错了罪不可赦……”韩城矿业桑树坪矿地质测量部副总雷甫仓平时寡言少语,但谈及他所从事的工作时,却洋溢着抑制不住的热情,而这样的热情已经整整延续了27年。
现年50岁的雷甫仓,1987年从西安科技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分配到该矿地质测量部工作,这一干就是27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多年的“朝夕相处”,这项工作早已亲切得犹如他的左右手。
雷甫仓出自陕西大荔县农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小户人家,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能够安安稳稳地读完大学,并拥有一份可以施展自身所学的用武之地,这对他来说十分满意,对于这份工作他倍加珍惜。部里的老人手周师傅回忆:“雷部长来矿的第一天是我接待的,行李中除了铺盖卷等生活用品外,他几乎把大学里所有关于地质专业书籍全部扛来了!”
也许是骨子里的担当,也许是血气方刚正当时,为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使各项工作尽快上手,他白天下井跑现场,勘探、测量、查水位,每一个工作场景里都闪现着他的身影。“小雷,搭把手!”由于雷甫仓好学、勤快,工友们谁都愿意让他帮忙,正是在这看似不经意的“搭把手”过程中,雷甫仓把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牢牢记在了心里。
到了晚上,他就在办公室根据测量出的各项数据绘制图纸。采掘工程平面图、地质构造图、地质说明说等,这些可都是井巷掘进、工作面开采、灾害治理的施工图,要求是非常严谨的,绝对不容出错。那时候纯手工绘图,往往一张简单的图纸,他是反复修改反复画,直到精准无误后方可作罢,勤勉好学加上腼腆谦虚的好性子,在领导和职工的眼里,他绝对是矿山“根红苗正”的后来者。就这样,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他便从技术员成长为业务骨干。
因为严谨,必须认真;因为认真,所以较真。寒来暑往,在随后漫长的矿山“苦行僧”生涯里,矿井现代化、机械化的不断升级,雷甫仓的专业知识也伴随着大量的工作实践和从未松懈的学习态度,也再不断更新换代。现如今,他不但是部里的好领导、好干部,更是韩城矿业公司地质测量系统不可或缺的业务精英。
2010年该矿发生了煤矿行业罕见的奥灰水淹井事故。看到涌水量足足是平常透水量的3倍,人们瞬间就乱做一团,个个如热锅上的蚂蚁。专业学术的敏感度让雷甫仓在10分钟之内对本次事故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他语气坚定地告诉大家这次是奥灰水透水事故,临时性的堵水工作是无济于事的,建议尽快撤人。在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里,井下人员全部安全撤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雷甫仓同他骁勇善战的团队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救灾工作,那段时间,每每想到奥灰水正在一点一点将矿井吞噬,他的心里就生生地疼着。他一边指导抽水工作,一边寻找出水源。一天24小时没日没夜、争分夺面地忙碌着,翻阅大量的资料、图纸,不间断地看水位,多角度、多层面对出水点位置最综合分析和判断,实在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打个盹儿,除了简单的吃喝外,甚至没有时间洗澡,没有时间吃顿正经的饭菜。就这样仅用了20天的时间,出水点成功被找到,接下来,他还参与了注浆封堵、抽水等救灾工作,并有多项决策被团队采纳实施。参与这次救灾工作的西安煤科院的资深专家提到雷甫仓时,竖起了大拇指说,真正的专家就在你们矿上。
2014年的11号煤下解放层开采是韩城矿业设在桑树坪矿的一个实验点,在陕西省境内堪称首例,旨在通过开采11号煤来释放3号煤瓦斯,这样的开采要在380水位线以下开采。此项工作首当其冲的问题是防治水,面对这样一道新的课题,雷甫仓即兴奋,又忐忑。
为了制定最科学的防治水实施方案,他得空就下井收集各类资料,深入研究分析奥灰岩和11号煤底板层位、奥灰水静压等准确数据,为井巷施工、工作面开采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最终采用千米钻机定向物探、直流电法、地震波等技术成功破解了这道难题。在大量探索研究的基础上,他撰写了相关11号煤带压开采、防治水、1底板探查、工作面水文地质等数10篇学术论文,为下解放层开采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焦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