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咸阳第一校”赵尧

2023年09月06日

年近古稀的赵尧正伏案校对。

早有拜访赵尧先生的动意,缘于他被古都咸阳众多职工业余作者誉为“咸阳第一校”。

我俩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他在咸阳市工人文化宫编辑《职工文艺》对开四版小报,我当时是一名插队知青,由于偏爱文学,劳作之余常写点小说、故事、诗歌等篇什,独自跑到文化宫,当面投稿;见的最多的便是赵尧,我清楚地记得,一排整齐的院落,一间简陋的平房,宿办合一,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一点架子。那时,偌大的咸阳城没有几家报刊平台,每月一期的《职工文艺》铅印小报成了我的精神享受和念想,只要从农村返城,我就会不由自主跑到文化宫大门前,透过橱窗仔细看张贴的小报,有无我的文稿见报,1984年6月《职工文艺》一期小报连发了我的随笔《我的脸红了》和快书小段《学吆喝》两篇习作,拿到样报,好长时间,“兴劲”不退。

1996年2月,我有幸调入文化宫,与赵尧成了同事,天天照面,更为稔熟。他大学专工戏剧专业,创作有剧本,也发有诗歌及书画评论文章,他自嘲:“赍志挥毫写世情,信手雌黄却小成;但喜为人作嫁衣,赢得后学称先生。”的确,长期的工作交往,我发现他与众多职工业余作者打成一片,人缘颇好,不仅积极编发“无名无位无势”作者的精品,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且另辟蹊径,钟情于为作家(者)校对书稿;在外人看来,着实“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纯属“为人作嫁衣”。他却说,扶持业余作者是文化宫的己任,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咸阳第一校”既是大家对他的美称,也是他的真实写照。2009年退休后,他又被咸阳市政府聘为《政务志》撰稿人兼校对。日前,我又到他办公室,桌面几摞高高的书稿,几乎遮挡了人的视线,他正伏案校对工人作者谢二宁创作的长篇小说《倔强的草根》,老友相见十分高兴,话题自然除了校对,还是校对。

“你多年校对文稿就不厌烦吗?”我问。

“烦并快乐着”。他说,凡人总有笔误,语言文字大师也难免。一期报刊或一部书稿,凝结着作者的心血,特别是业余作者省吃俭用,自费出书,可谓圆自己毕生的追求和梦寐,一旦将校样书递到手上,那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莫大的期盼。

“校书如扫尘,人生亦同样。如果有段时间无书可校,不知咋的?内心总觉着空落落的。”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走出办公室,蓦然回首,满头银发的他又沉浸于校对之中。 (张翟西滨)

上篇:“带着责任去工作”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5/4/20150429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04/29/11135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