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钱“存”在银行还会“跑”了?这个以往看来是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如今却在现实生活中不止一次上演。最新的一起相关案件就发生在石家庄某国有银行分支机构,据北京晚报报道,几十名储户向媒体称他们在该行的存款莫名“失踪”,金额达数千万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发生的类似金融案件,有两个细节特别值得人们关注,一个是嫌犯对外招揽储户一定是打着相关金融机构的旗号,否则,不可能得到众多储户的信任。另一个细节,则是施骗者往往利用了高利息的吸引力。
存款失踪案频发,虽然总体上仍属极少数,但给当事的储户带来了损失,对当事银行也是极大的信誉损害,给金融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的信用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有论者将存款失踪案频发归因于银行存贷比的硬性指标,为了揽存,部分银行基层网点存在贴息存款或变相奖励的行为,从而让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从更深层次看,存款失踪案频发的背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银行自身风险意识的淡薄。另一方面,储户的风险意识也亟待加强。调查显示,对于收益的考量,投资者最关注的是产品的收益是否足够高、是否保本、是否保证收益;其次才是考量产品风险的相关选项,如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银行的信誉度好坏等。而存款失踪案也在提醒储户,风险防范有没有放到足够重视的位置?
银行存款失踪案频发,也在呼唤整个社会的信用体制建设加快推进。我们对吸收国外先进的信用制度建设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滞后现象。市场经济也是诚信经济,我们对外经济之所以发展较快,在众多原因里,其中有一条也是得益于成熟经济体健全的信用制度。在这方面,过去我们讲得相对较少,而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的完善,信用制度建设应该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蒋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