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资料图)
1941年12月中旬,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并集结重兵进攻缅甸,欲切断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中国亦派出10万精锐之师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保卫仰光、保卫滇缅路。真实的目的仍是要守住这条国际通道。
由于战争的关系,仰光与昆明的往来空前的密切起来,战争可以使一个原本荒蛮的中缅边境陡然地“繁荣”起来,70年前的滇西山岭应该是“兽迹”多于“人迹”的瘴疠之地。然而战争却使它“人气”旺盛,带着血腥的旺盛。当年美国的道奇、福特、大国际等货运卡车就日日夜夜行走在弯弯曲曲、翻山越岭的滇缅公路上。
云南属高原山区,自古难修大路,只有茶马古道。
云南的马帮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茶马古道就是由马帮历经千百年踏出来的。云南高山峻岭,交通极不方便,全靠茶马古道与外界沟通。茶马古道也可称南方的“丝绸之路”,既是通商之路,也是缔结友谊之路。
现代战争,显然再依靠茶马古道是永远不够的。
滇缅公道的抢修既是为了战争的需要,更是为了争取和平而努力。
日寇的铁蹄侵入进来,在云南除了马帮继续上路,滇缅路上移动的物体是新增了更多燃烧着汽油的钢铁怪物——汽车。
据当时的统计,除国民政府交通部西南运输处下设的十几个运输大队的5000多辆汽车,国民革命军军队全部27个汽车兵团中的14个兵团的运输力量都抽调到滇缅公路抢运援华物质外,还有大量的民间汽车运输商的车队日夜穿行于蜿蜒曲折的滇缅路上。上万辆的车队来来往往,车鸣不断,尘土飞扬……
那场面在今天看来也算得上“壮观”无比。
滇缅公路中国境内全长959.2公里,除昆明至下关411.4公里已于1935年建成外,从下关至畹町段547.8公里则全部新辟。其中要越过滇西横断山脉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高山大岭,以及奔涌于峡谷之中的漾濞江、澜沧江、怒江,以当时的工程水准及战时的环境,其工程的浩大与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1928年,龙云在担任云南省省主席时,就积极主张修筑公路,将筑路、剿匪、禁烟、清丈田亩并列为四大要政。同年成立了云南省公路局,将全省公路分为滇西、滇东、滇东北、滇南四条干道,下令同时修建。至抗战爆发前,云南公路建设初见成效,共修公路3300公里,约三分之一初步通车。“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1937年8月7日至12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国防会议,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赴会。会议期间,蒋介石召见龙云密谈,就有关抗战问题交换了意见。龙云主动提出应尽早修建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可以直通印度洋,公路由地方负担,中央补助,铁路则由中央负责,云南地方政府协助修筑。蒋介石听后非常赞成,责令铁道部和交通部与龙云协商。
在龙云离开南京之前,蒋介石下令财政部拨款300万元,并限期1年修通滇缅公路,打通国际通道。
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局长谭伯英先生以“血路”为名撰写了他的回忆录,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条血肉长城是如何建筑起来的。
筑路工人都是从沿线各地招募而来的农民,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往往要步行几十公里才能到达工地,最远距离是200公里。沿途的野兽、疾病都是潜在的威胁。工人们还要自己准备粮食、衣帽、锄头等工具,在工地上自己做饭。无住房,民工们在山上砍树拔草搭建窝棚;来不及的晚上往往就是露宿,与毒蛇、昆虫为伍。无粮米者向亲戚借贷。有时粮食接济不上就摘野果挖野菜充饥。小孩子把自己喜欢的小狗小猴也弄到了工地,可以说为了筑好抗战路,老百姓是举家迁徙来修路。
每天筑路的出勤人数超过了20万。
由于工程艰巨,施工条件差,死于爆破、坠岩、坠江、土石塌方和疾病的民工至少超过5000人之多。
没有压路机,工人们用的是自制石碾子代替。这是用锤子从巨大石灰岩石上手工切割下来的大石块,被雕凿成圆形。石碾子一般高1.8米,重量在3—5吨之间,往往要数十甚至上百人才能推上坡。下坡的时候,失控的石碾子就成了巨大的石兽,伤人无数。
工地上主要的清障工具是镐、锄头和鹤嘴锄,运土的工具是竹篮和畜力、人力。没有碎石机,铺设路面的“公分石”,是沿途妇女和儿童手工敲出来的。
为了保证滇缅公路如期完工,省政府给有关各县长送去了鸡毛信和手铐。鸡毛信意为十万火急,手铐意为完不成任务者自戴手铐到昆明听候处分。
实际上,滇缅公路全线完工只用了8个月,这是中国奇迹,也是世界奇迹。
从1938年8月31日全线贯通起,苏联援华的首批6000吨军火在路通之后运至昆明。据统计:1939年2月至12月11个月共输入物质2.978万吨,平均每月运输量2544吨。1940年的9个月(英国因畏惧日方曾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日军占领越南,滇越铁路也中断)的运输量为6.1394万吨,1941年达13.2193万吨,三年总计22万多吨。1941年年底至1942年年初是抢运高峰,日军的进攻迫在眉捷。整个抗战期间,滇缅公路共输入战略物资近50万吨,援华物资以美国为主。物资主要是汽油、枪弹、轮胎、汽车、面粉、医疗器械及药品等。
滇缅公路曾是一条经几十万民工日夜抢修,劳师动众的浴血之路,落到仅作溃退之用,着实令人伤感。不过,几十年后,笔者父亲回想起杜聿明辗转野人山的遭遇,凄惨情景,令人生畏。对于有路可退的军人来说,仍是不幸之中大幸!当然,这是有悖于人们的初衷。
滇西老百姓从这条路上送走了出国远征的中国军队。远征军将士们的歌声与口号,老百姓们记忆犹新。当时,滇西居民敲锣打鼓,夹道欢送中国远征军,许多老大娘将煮好的茶盐卤鸡蛋分赠给士兵们,还有姑娘亲手做的布鞋、袜子,像送亲人一样对待中国远征军子弟兵。
这是自抗战深入以来,少有的自发性的欢送场面,很动人。
中国远征军的出征,既是中国政府无奈的选择,亦是中国军队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走出国门。他们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地与强敌搏斗。
滇缅公路是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的必经之路。
在1944年年初,内地抗战最惨烈的时候,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适时发动了1944年4月的滇西大反攻,最早把日寇轰出了滇西,赶出了缅甸,并取得了决定性的伟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内地军民的抗日斗志。
八年抗战,滇缅公路,功不可没,筑路工人的伟大功绩当永远铭记于史册。
□谢祥京
行走在滇缅公路上的军队(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