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记全国劳模、陕钢集团龙钢公司薛小永

2023年09月07日

掌声赠先进,鲜花送模范。4月27日下午14时许,陕西宾馆13号楼前,一辆挂着向劳模学习标语的小轿车缓缓停下。一名40出头、西装笔挺的男子佩戴大红花,精神抖擞地走了下来。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周树红带领工会领导班子上前与他握手问好。他叫薛小永,陕钢集团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炼钢厂作业区工段长。

1995年3月,高中毕业的薛小永走进龙钢,成为了一名炼钢炉前工。“我是农村娃,对工作机会很珍惜。”刚进厂时,他咬牙适应着“满脸乌黑,只有牙齿是白色的”高温工作环境——一进厂房,一股热浪夹杂着粉尘扑面而来,像一支支钢针刺得眼睛和皮肤隐隐作痛。稍不小心,飞溅的钢花落在身上,就是一个燎泡。薛小永边工作边学习,通过不懈努力,很快成为一名摇炉工。

刚升任摇炉工的他在一次外出学习时,得知其它钢厂的钢铁料消耗是1076千克/吨,而当时龙钢的钢铁料消耗最好水平才是1130千克/吨,这种差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指标提上去!回厂后,他潜心总结经验,积极开展终点碳攻关、钢铁料消耗、一倒率、氩前温度等攻关活动。为研究转炉冶炼工艺,他常常在六七十摄氏度的高温下,靠近炉体仔细观察,脸部被热浪烘烤得胀疼,汗水湿透工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观察、试验,他创新性提出转炉生产工段的“3321”管理思路并推广应用,系统解决了制约生产工艺的瓶颈问题。

“安全、生产、工艺、质量、成本、操作……”薛小永说,作为一名工段长,一切都需要操心。

2010年,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实施落后产能淘汰,转炉系统二期技术改造工程全面铺开。初建伊始,薛小永就被抽调到新系统参与120吨转炉项目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尽管他是一名长期在转炉摸爬滚打的老炼钢人,但是对于120吨与60吨转炉的工艺差距,年近40岁的他仍以“5+2”、“白+黑”的精神坚守一线、刻苦钻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环节,硬是凭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倔劲,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掌握了设备的性能及工艺技术的相关参数。

120吨转炉采用的是死炉底,筑炉时要从上面进砖,加上路地砖的排布、底吹透气砖的使用,都与60吨转炉差异很大,给筑炉带来很大难度。为给系统试车留下足够时间,薛小永白天与厂方技术人员探讨砌炉方案,学习砌炉方法,晚上与砌炉人员排成长龙不间断向炉内送砖运砖,并不时到炉内检查砌筑质量。经过努力,该厂创下了3天8小时砌成一座120吨转炉的全国纪录。来自辽宁大石桥镁碳砖厂的砌炉技术工程师望着飞速砌好的炉子,拍着他的肩膀说:“龙钢人就是这么干的吗!”在场的宝钢专家也竖起大拇指说:“同类型转炉全国砌筑时间最短是7天,你们刷新了历史纪录,创造了‘龙钢速度’。”薛小永憨憨地说:“当一名好工人,首先得把自己炼成一块好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年,为了带出一支操作娴熟、技术高超、素质过硬的队伍,作为工段长的薛小永想尽办法提升产量。他每月组织一次转炉关键岗位技术比武,每季度组织一次理论考试,坚持关键岗位末位淘汰、建立后备人才梯队、大胆启用90后炉长……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激情。

在薛小永的带动下,通过一系列攻关,该厂转炉各项指标均取得长足进步。摇炉工小王自豪地说:“薛段长战斗过的团队,每次都能打漂亮仗,在他手下干活很有成就感。”现在,经过薛小永一手传、帮、带的员工,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带好一帮兄弟,为企业脱困好好干。”被评为全国劳模后,薛小永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

本报记者 薛生贵

上篇:标题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5/6/20150602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06/02/11757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