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飞沙铁蹄疾,扬鞭驰骋断无烟。陕北榆林定边县±800千伏灵州至绍兴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陕Ⅰ标段建设现场,一片如火如荼的施工景象映在眼前,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300多名建设者正在加班加点施工。自2014年10月16日开工以来,陕送人发扬铁军精神,努力拼搏,总是走在时间的前面,工程进展顺利,超额完成了进度目标。
陕送公司建设的灵州至绍兴±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Ⅰ标段工程,起于宁陕交界的红井子乡东201号塔,止于吴起县小湾渠西401号塔,线路长度88.226千米,新建铁塔161基,均采用挖孔基础,基础混凝土总方量为24865.5立方米,铁塔总重11263.1吨。该线路的建设是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西部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缓解电煤运输压力,满足浙江等沿海地区电力需求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建设科技为本
“坚持属地化、标准化科学管理。”陕送公司项目经理任庆明说。该工程在施工中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对各施工班组按照国网“五统一”标准,使得每个人明确制度,以标准化施工为目标,保证安全、质量为前提,按照施工技术要求实行季度、月度考核达标、周点评方式,明确责任,落实具体工作。建立了QQ群,每天汇报工作内容、地点、存在问题,利用手机拍照,及时汇报工作、解决问题。建立微信信息平台,将第二天的工作提前安排,把管理方法、施工方案与施工队紧密配合,与各个施工队同进同出,严格记录施工项目责任到个人的明细管理法。
该工程建设中,基础开挖采用了大型旋挖钻机,省时安全。引用轻型掏挖机用于开挖大型机械难以到达的普通土、坚土、以及地下水位大于基础埋深的基础。现场满足小型车进出场运输,场地占用少,地形条件要求低,减少了环境污染,取代了施工人员下坑,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节约了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
2014年9月,作为项目经理的任庆明,参加学习了±800千伏灵——绍线新线路的培训,将大型旋挖钻机、轻型掏挖机应用推广与全线路中,得到了国网特高压直流办的重视。
为了工程建设不怕辛苦
“风沙再大!也挡不住我们建设者的步伐。”项目副经理翟小亮说。目前,该线路基础完成141基,3月25日开始组塔,20多天组塔44基。基础任务达87.5%,铁塔任务达27%,施工进度排陕西段第一。春初,陕北风大,4级风可以组塔,超过6级风,就无法高空作业。风沙大,只能在塔下先组片,迎着风沙大家多数睁不开眼,个个回来就像兵马俑一样,头发都是灰白的。
16号塔下,翟小亮一边检查施工安全情况,一边向笔者介绍。塔与塔之间道路远,许多地方过不去车,沙土较厚,车走上三趟就有30多公分厚软沙土。为了赶时间,大家一股劲推车助力到了现场,一阵风袭来,大家都成了土人,鞋里灌满了黄沙土,脸在汗渍的侵湿下,就感觉被黄土化了妆。
去年冬天下大雪,由于浮土多,雪滑难行,车过不去,大家一走就是5千米,翻了几个沟,施工人员摔倒了不知多少次才到达塔位。翟小亮笑着说:“这个算不了啥,只要顺利地完成任务。”
“坚持党员承诺,携手青年突击队,用青春奉献中国特高压。”陕送公司第五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刘健如是说。4月24日,16号塔下举行党员承诺和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极大地鼓舞了青工士气,大家拧成一股绳,鼓足干劲,在陕西段特高压施工的五家送变电公司中第一个取得了国网流动红旗。
为了工程建设乐于奉献青春
项目总工王海彦说:“干工程37年了,辛苦算不了啥,这是本职工作。”从电力建设辛苦过来的他,一天的行程就达200公里到270公里,每天坚持去现场技术指导,检查工器具、组塔牵引绳毫不放松。风沙大,不收工,风沙小了,又继续干活。管理层人员少,每天多跑多说多查成了他的习惯。站在一边现场检查的翟小亮说:“跑不到位,心里总感觉不踏实。”
“现场积极策划,保证工程施工安全质量。”项目副总工王文超说。他为工程编制了大量现场技术措施,视频监控系统、预定方案,为做好单基策划多次忙到深夜。去年9月初,他刚从川藏联网回家没坐稳板凳,高原反应还在醉氧中就被命令参加该工程的投标。
任庆明说:“冬季施工安全最让人操心。”基础多数为15米至21米,安全风险大,不小心容易滑下去,深坑下需要及时供氧,才能保证坑下作业人员安全。零下20多度,为确保质量,大家多数忙到深夜,基础上搭棚、盖棉被,放上取暖炉,下坑更换煤炭时,还要时刻叮咛下坑人员注意安全。
“该线路首次利用的125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为国内首创,世界罕见。”任庆明说。施工放线张力机等所有施工设备均发生了改变,一套新的设备将登场施工。原来张力机轮径为65毫米,现在增大为1850毫米,牵引力由原来的5-6吨增加到9吨,牵引方式也发生改变。
现场会上,任庆明一边对提前预控导线展放进行具体安排,一边与总工王海彦等施工人员查看图纸,进一步研究穿越带电线路具体问题、数值等,确保该线路顺利建成。 (阴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