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大年在调试机床 见习记者 方舟 摄
6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在庆安集团2厂206车间隆隆的机器声中找到侯大年时,他正在指导徒弟调试设备,豆大的汗珠不时从师徒二人额头流下。
看着忙碌的侯师傅,记者实在不忍心打扰,只得在闷热的车间里等待。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侯师傅的专注劲却丝毫不减。
“可以了,下回要注意,同样的错误决不能犯两次。”随着侯师傅紧绷的面部表情慢慢缓解,记者终于等来了和他交流的机会。
在会议室,侯大年得知记者的意图后,用手擦了擦脸上尚未干透的汗渍,谦虚地说:“我所获得的荣誉都属于集体……”
听师父这么说,徒弟小余发表了他的看法:“进厂六年来,我一直跟着师傅,他不但交给我技能,还培养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我创造晋升的平台,这份荣誉是师傅应得的!”
在机加行业有这样的说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侯大年教徒弟从不保留,他认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才是真的好。
在车间,总有这样一幅画面——侯大年手拿图纸与徒弟交流,指导徒弟调试设备、调整加工方法……工作中,他像对待兄弟、朋友一样带徒弟,根据每个人的性格、文化程度、动手能力,因材施教,并整理出符合徒弟特点的传授方法,使徒弟爱学、愿学。27年来,他为公司培养出了3名技师、10多名高级工。
侯大年的老搭档刘益民说:“我跟大年一起工作了二十多年,一直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他朴实、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爱学习、爱钻研。”
为了制造出可在数控车床上使用的夹具,侯大年利用大量业余时间进行钻研。在磨出了一手泡、熬红了一双眼、绘制了大量试验工装草图后,终于实现了用一套夹具加工多种零件,改变了206车间接管嘴等复杂零件,多年来只能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普通车床上加工的局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只要任务需要,老侯都会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满足生产需要。”2厂工会主席王静这样评价侯大年。
在某航空零件加工中,因零件材料为某新型航空材料,废品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产品配套,给公司年度任务的完成造成“威胁”。当车间领导把攻坚克难的任务交给侯大年时,他没有退缩,欣然领命。经过细致分析和多次试验,最终有效解决了问题,使该零件废品率由原来的20%下降到1%。
见习记者 古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