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捷·
在中国或是华人社会里,喝茶绝对是一件雅俗共赏,贫富同为的事。在全世界的华人生活圈中,有着:“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联之说。外国人最早认识了解中国人,也是通过漂洋过海的茶叶了解了中国和中华民族。喝茶既连着高雅,也连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平淡。正如此,我们日常的俚语之中就有了“茶余饭后”的说法。因为饭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文人墨客,即便是贩夫走卒、平头百姓都要吃。茶连着饭也就此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由此这么一说,就没有了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所说的茶与道,茶与禅那么玄妙复杂和虚幻莫测。其实茶作为一种饮品,和酒相比,没有酒的爆烈,却有着酒的醇香和后味悠长。和水相比,少了水的通俗平淡,却多了茶自身的韵色幽香。比来比去,才明白茶是外表平和,内在也是平和。想想做人何不如此,最好做到外表平和,内心的世界也安详平和。
茶水入口,有品与喝两说。一般来讲,品茶是有闲和有钱之人所为,对水和茶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最讲究的要算书中写的那样:“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那样的讲究普通人是绝做不到的。那有闲有钱有心的品茶人最次也得是清明前摘来的明前茶,再就是谷雨前摘来的雨前茶。不论茶在中国有再多的品种,大致说来,都是这两个时间段的茶算是上品。所用的水也最好是“云深不知处”山谷清泉。但这恐怕是有闲有钱的现代人也难以做到的,只好退求其次,用所谓的矿泉水或瓶装水替代。品茶用的水具,不能是玻璃的杯子,更不能是现代社会所产的不锈钢保温杯。只能是烧制的素雅白瓷有盖的器具。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茶在水中曼妙舒展轻轻翻滚,白水徐徐变色的过程,揭开盖子能够细细的品味水中袅袅飘出的茶香。品茶最最主要的是有两三个志同道合心绪相通之人,能够坐在一起,一小口一小口的嗅着清幽的茶香啖下,或谈天说地或品古论今的畅评一通,真是不亦快哉,想想也是人生一乐。品茶之时,不能有零食入口,否则零食的杂味搅扰了茶水的香气,把韵味悠长的茶汤变成了寡淡的漱口水,变得不伦不类。品茶之时,断不可有抽烟之举,如果有此之举,则是把现代社会的恶俗与远古流传高雅相交,茶水的幽香和烟草暴烈刺鼻的气雾纠缠在一起,搞得更加俗不可耐,破坏了品茶时的心境和茶趣,叫人难以莫名。
普通的老百姓喝茶,就比较简单了。如果照有闲有钱人方法来办理,肯定难以做到,即使是耗时费力而为之,也显得有点做假的滋味。品茶首要讲的是清与闲,普通的现代人,人人都在为生活而劳碌奔忙,缺的恰恰就是清与闲,当然更缺的还有闲与钱。百姓喝茶,更多的体会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味道。正所谓:闲话三千,人生苦乐,世间烦恼当一杯茶来饮。而在喝茶之时心情平和,举止言谈随意、不做作不粗俗就好。最好能够随意遐想,尽情地舒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到那时,真有点“把茶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感觉。作为普通的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我,也时常地想起二十多岁时,粗瓷大茶缸,甚至是大碗,抓一把北方人喜好的茉莉花茶,用近似滚烫的开水早早地泡好,在三伏天待到温度可入喉时,为解渴,一通牛饮,真有点心旷神怡,夫复何求的感觉,更体会到了夏日饮茶之妙。严冬时刻,一杯热茶在手,轻轻地揭开缸盖,吸着随热气一起升上来的茶香,嘘嘘地吹开飘在茶水面上的沫子和茶梗,细细饮来,绝不失驱寒通气之感。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际交往的多元化,家里面各种茶也有不少,其中也有不少是亲朋馈赠的佳品。每每看到这些档次高低不一的茶品,就想起了记忆中的“高碎”和“高白”,说这两个名字,肯定没有多少人能够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其实不过是没有整茶时对碎茶末子的称呼,当然“高白”就是茶泡到最后无色的戏称。想想这是多好地苦中作乐啊。
说到喝茶,就不能不说茶和水的关系。茶入水是为了出水,茶与热水相煎是为了相知。淡淡的两句话,是否能够表述芸芸众生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好似说,人不入社会就永远长不大,人在社会这个熔炉中不经过煎熬磨练就永远不会了解社会。
茶可清心。喝茶也罢,品茶也罢,讲的是心情,求的是心静。茶水入口,经历的是苦、涩、甘、回四个过程,牵强的想想,和我们的人生何其相似,青少年时期学习求知留下的都是艰苦的记忆。青壮年时期工作技能待提高,人际关系需再磨练,回头看看感觉都是生命的青涩。当我们步入中年后,家庭和睦,事业安稳或有成,此时体会到的是生活的甘甜。当我们离开工作岗位,步入人生的后期,不论从前怎样,现在能做的都只是回味。
所以茶,做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共享之物,想说爱你,还是很容易的。 (陕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