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感谢网络!如果没有网络,工人诗歌至今还藏在他们的行李中,藏在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的怀中……”许仲用富有诗意的词句向笔者讲述互联网与工人诗人的关系。2006年他第一次使用互联网发布诗歌,起初发博客多一点,很快有了名气、获奖也多了,现在他更爱在微信上写诗。
“互联网是他们唯一的发布渠道,给工人诗人打开了一扇窗。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他们创作提供了一个储存和展示的空间。”吴飞跃说。
产业工人高度关心国家变化
“工人诗人关注现实,是在用心倾听国家的声音,用心观察国家的变化。”在许仲看来,“产业工人已经完全融入这个大的社会当中,他们不再是对身外事情漠不关心的人群了。”
不少工人诗人认为,写作可以改变个人的精神状态。陈年喜享受写诗带来的快感,他觉得在艰苦的劳作中,写诗可以帮助舒缓对亲人、家乡的思念。对许仲而言,写诗是找到了倾诉的平台,内心的凄惶与无奈不再那么挣扎难耐,随着写作的深入,心情逐渐平和,更能一分为二看问题。
“工人笔下的诗篇,是当代‘活的中国’‘真的中国’,兼顾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著名的“朦胧派”诗人杨炼认为,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工人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创造者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处于相对“沉默”的状态,工人诗人的作品应当获得更多重视。
去年在上海举办的农民工诗歌大赛上,获奖的68名工人中籍贯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等十多个省份,最远的来自黑龙江。许仲认为,“能在诗歌创作中坚守住自己梦想”的工人诗人仍不多,就工人而言,期待第三方社会组织、知识分子中的爱心人士等帮助指路、辅导。
“工人诗人,仿佛是这个时代的‘星星之火’,折射出整个产业工人群体十分渴望寻找他们的心灵家园,这一点也是我们应当为之思考、助其努力的。”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柳珊说。 (吴霞 许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