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琪的家中,柜子里摆放的两个西安市劳动模范奖章格外显眼。两个劳模奖章一个是张琪的妈妈张西平在2005年获得的,一个是张琪在今年获得的。“我很高兴我们家能出两个劳模,希望张琪继续努力,愿劳模精神代代相传。”张西平说。
母亲是个大忙人
张琪小时候对母亲的印象很浅,在他的记忆中,母亲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晚上总是很晚才回来。“见母亲得碰运气,有时候运气好了周末能见上半天。”张琪说。为此他哭过闹过,可是母亲仍然“我行我素”。“我不是不疼爱孩子,可是单位事情太多,没办法啊。”
原来,1988年,张西平从所在的西安石油机械厂行政副厂长的岗位转到厂工会主席的职位上,如何真正发挥工会的作用成了她成天琢磨的事。张西平说:“要让职工把工会当成自己的家,工会就要把职工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她总是随身带一个本,谁家住在哪里、联系方式、经济状况以及身体情况全都记在上面,一旦哪位职工家里有事,她总是第一个赶到。厂里有一位姓潘的退休职工,膝下无儿无女,张西平就把潘师傅当成自己的亲人。为老人打扫卫生,购买生活日用品,给老人买年货,陪老人过节。潘大爷逢人就说:“谁说我无儿女,张西平就是我的好闺女!”
今年56岁的张西平虽然已经退休了,可是她每周还会准时去厂里两次,看看职工伙食如何,听听职工的意见。“我这一辈子是离不开厂里了,职工就像家里人,几天不见就想得很!”
儿子是拼命三郎
在西安石油机械有限公司里,有个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就是张琪。
刚到厂里的张琪被许多人认为是个怪人,放着行政管理部门不去,偏偏主动要求到生产一线锻炼。张琪说:“我是学汉语言文学出身的,不懂厂里的技术是我的短板,这是在办公室里学不到的。”装配车间一年、罐体车间一年,作业车间工程车组又一年,慢慢的他从看图纸如同看天书到可以熟练地独立制图,逐步掌握了各类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工序。
2010年他被调到销售部门做了一名普通的销售员。现在他已记不清在陕北吃了多少闭门羹,听了多少风凉话。差旅补助少,就住家庭旅社;陕北吃饭贵,就在路上啃个馒头夹点咸菜;为了签个合同,一天时间里他从西安到富县开车三个来回。在张琪的努力下,公司在延长油田2011年罐车招标会上一举中标2280万元,他也在2012年初做上了部门经理。刚接手销售部时,张琪发现销售和技术上人员基本上是脱节的,技术员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搞设计,而这些设计方案是靠销售员描述的,这就如同闭门造车。所以再出差时他就带上一个主要技术员,到销售现场一起见客户,既能解答和满足客户的意见要求,又显出公司的技术特长和合作诚意,所以签单成功率很大。
2013年4月份,公司决定聘任张琪担任公司副总经理,主管销售和技术,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张琪告诉记者:“有时候太累的时候也想过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辛苦,可是想想母亲那股为了企业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就鞭策自己不能放松。”
如今,孩子还不到一岁的张琪重复着母亲以前的工作模式,每天七点不到就出门,经常半夜回家,陪伴孩子的时间几乎是零。“有时候觉得挺亏欠家里人多,但是我是一名劳模,传承劳模精神也是爱家人的方式吧。”张琪说。
本报记者 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