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改革开放的“高级工程师”万里往事

2023年09月12日

万里(资料图)

2015年7月15日中午12时55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万里波澜壮阔的一生似乎总是与改革相伴相连:从青年时代贯彻“大胆放手的领导方法”,到壮年时以“日行万里”的速度建成人民大会堂。再到力挺小岗村开农村改革之先河,与胡耀邦默契配合克服阻力,保护敢于尝试的改革“闯将”。原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吴象如此评价:“没有万里的勇气和头脑,就没有后来划时代的农村改革。”

“别人是日行千里,而你是日行万里”

1916年12月,万里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一户贫民家庭。1933年,万里考入了曲阜二师。那时,万里受到姑姑万丹如的影响,于193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学生运动,反抗日本侵略者。万里20岁出头就当上地委书记,位列“冀鲁豫的三大才子”。

自1940年春开始,万里参与领导创立、巩固、发展运(河)西抗日根据地。他在根据地建设中致力于开展民主民生运动。运动中,他的《继续贯彻大胆放手的领导方法》一文,影响了整个冀鲁豫边区。到抗日战争后期,运西根据地辖有18个县,是冀鲁豫边区的12个专区中最大的专区。运西的濮县、范县、观城县被称为“钢铁濮范观,边区小延安”。

解放战争前半期,万里领导冀鲁豫区的第二、第七地委军民,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全力支援前线。1949年万里随刘邓大军南下,迅速得力地给刘邓大军组织筹备了大量军需,得到了邓小平的赏识。万里曾经表示,“跟邓小平一起工作学到很多东西——果断、坚定、看事物的尖锐、处理事务的水平,一生教益无穷。”

1958年,万里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自1958年8、9月间开始,万里协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兴建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仅用10个月就竣工的“十大建筑”,其设计标准、建筑艺术、施工质量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毛主席参观后,说:北京市有个市委书记你们认不认识?此人姓万名里,别人是日行千里,而你是日行万里,此人不简单:10个月建成大会堂,外国人不相信;建到6个月的时候,外国人惊叹:中国人要创造奇迹咯!

丢乌纱也要力挺小岗村

1977年,中央派万里到安徽当第一书记。在此之前万里已经被分配到湖北工作,邓小平向当时中央的领导人建议,安徽这个“老大难”要有个得力的干部去。于是,万里就转而去了安徽。

万里说,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又是“左”倾错误的重灾区。“光安徽省的所谓非正常死亡人口就三四百万。过去‘左’了那么多年,几乎把农民的积极性打击完了。”

到安徽的第一件事,万里发布命令:支左任务已胜利完成,全省各地各机关三日内欢送军代表回军营。此举扭转了纠缠不休的派系纠纷,迅速恢复了正常秩序。

此后,万里深入基层作调查研究,半年走了三千多里。1977年9月,应万里邀请,张广友被借调到安徽省委协助万里进行调研。张广友说,调研到哪都是我们两人,把车一停,(万里)自己就下去走。县长说你别让万里同志到处乱跑,让我们带吧。万里说即便到地主家又有什么可怕的,看看他们的生活也好啊。

当安徽省有些地方暗地搞包产到组的事情汇报到省委后,万里立即批示“我看可以试验。”

三个月调查之后,万里主持的一份“以生产为中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的农村工作草案条例出台了。该条例中还吸收有些地方群众的创造,允许生产队下分作业组,以组包产,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

1979年2月初安徽召开省委工作会议上,凤阳县委书记把一份坦白交待小岗村包干到户的秘密的书面材料交给了万里。万里几天后就到小岗村考查,小岗人要求让他们试上3年,万里回答:“我批准你们试5年!”小岗人说:“有人打官司要告我们。”万里回答:“这个官司我包打了!”

包产到户,和当时“学大寨”的政治口号是相悖的。有些思想保守的当地干部对此强烈反对,不少人也因为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挨过批判,不敢表态。

万里与邓小平、胡耀邦去植树(资料图)

万里说:“学大寨实际就是取消自留地,推行‘大概工’,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搞穷过渡。”“所谓普及大寨县,就是不仅要农业学大寨,连工业、财贸、文教、卫生都要学大寨,大寨有什么工业?有什么文化?据说中学生都没有几个,大部分是文盲,怎么值得全国学习?这样学法只能是越大越公越‘先进’。”

万里的儿子万伯翱说,“小岗村的事出来后,我爸爸跟我妈妈说准备再次被打倒,乌纱帽不要了。要不是对农民感情深,他绝对不会冒这个风险”。

在万里的强力推进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一夜之间在安徽全境推广,民谣有云“要吃米,找万里”。包产到户实验区见到成果后很快传到别的地方。不久,四川、内蒙、河南、贵州都普遍推行包产到户。后来,这个小岗村成了中国改革的一个符号。

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说:“包产到户,万里第一”,胡耀邦对万里的新任期望很高,他多次引用民谣:“要吃米,找万里!”不无幽默地说:“让万里管农业,是农民推荐的嘛!”

陈云也对万里的尝试非常支持,对万里说,你的做法我很赞同,我举双手赞同。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万里谈话时,充分肯定了安徽的做法。随后邓小平又表示,“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当时国家农委主要负责人不大赞成农村搞包产到户,比如当时还在国务院主管农业的陈永贵说万里是“好行小惠”。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小岗村的改革出现了反复,领导的农民严宏昌被带到县里交代情况,甚至要将他抓起来。危急时刻,严宏昌给万里打电话,万里认出严宏昌之后,严马上泪流满面。当得知县里要对包产到户的严宏昌采取专政的时候,万里清晰表明,包产到户是省里明确支持的,有什么责任我万里担着。他故意把电话放给大家听。最终,严宏昌被释放,包产到户在万里的支持下得以继续进行。

与胡耀邦配合默契克服阻力

1980年3月,万里上调中央任国家农委主任,随后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全面主持农村改革。

上调中央后,万里一直住在中南海。院子是典型的中式建筑,房子很高,前面伸出很宽的过廊。老伴边涛和警卫人员一起在院子里开了块自留地,万里对这块地很重视,要求施有机肥,要浇好水,搭好架,管理好,一家人能时常吃上四季的新鲜蔬菜。有时蔬菜丰收了,万里还不忘把菜送给邻居陈云家和好友李瑞环等。

然而在中央的日子并不悠闲,改革也非一帆风顺。万里前脚刚离开安徽,安徽新省委书记态度骤变,反对家庭承包。很快,一些地县纷纷纠正原来的“错误”,回到“集体经济”。到1980年5月后,争论才渐渐平息。

万里在后来忆及初到中央时遇到的困难时说,“我1980年2月到书记处分管农业,当时相当作难,可以说动辄得咎。多亏耀邦同志全力支持,主动配合……如果没有耀邦同志,那就不好办了。”

在80年代,万里不仅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农村改革,也非常注意保护一个个“改革闯将”和敢于先试的地区和企业。比如当时有人否定广东改革开放。万里旗帜鲜明地表示“特区的事就是要特办”。据万里之子万伯翱回忆:“老爷子每次接见梁广大、梁湘等人都非常高兴,评价他们是改革开放闯将,是勇敢的人。他不希望自己当什么领袖人物,他是个杀出一条血路的实干家,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家。”

再比如首钢是全国第一个实行承包制的大中型企业,从1981年开始,万里每年都要到首钢去视察,以示支持。人们只要看见首钢小白楼前出现高级小轿车,便会一传十,十传百地奔走相告:“万里又来了!”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田纪云后来在文章里回忆万里在中央的“改革岁月”时称:“80年代,万里是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他与邓小平、胡耀邦,大思路一致,工作配合默契,在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也作出了杰出贡献。许多重大改革措施都是由他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的。”“万里同志是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如果说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话,那么,他就是高级工程师之一。” □边伊卒

万里(资料图)

改革者万里语录

“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过去批判过的东西,未必是错误的,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试验,我主张在山南区进行包产到户试验。”

——1977年之前,安徽推行学大寨的那一套,“左”的东西特别积极,农村问题特别严重,农民生活困难,吃不饱,穿不暖。1977年6月万里到安徽当第一书记后,第一个站出来为包产到户正名。

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由于长期封建社会历史的影响,我们往往只有“人治”经验,而缺乏“法治”的观念。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从根本上增强党内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民主与法制观念。越是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人,越应该有高度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和法律的约束。

——万里谈民主与法制

一是决策是否正确,二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三是是否为政清廉,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半心半意。执政党离不开这四条,共产党能不能得到群众拥护,也要看你能不能做好这四条。一定要防止共产党在执政后失去监督,严重脱离群众。为此,就要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中国如何做到既不搞多党制,多元化,又能把各阶层、各方面的意见反映到人大和党委来,使我们执政党能接受群众的监督,不搞一言堂,这是个大问题。

——万里谈监督

我们应该广开言路,破除言禁,把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切实付诸实施。堂堂十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只要领导路线正确,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是不会被几句逆耳之言或别有用心的人借某些问题的煽动搞垮的。

——万里谈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上篇:没有了
下篇:烽火忆当年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5/7/20150717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07/17/12381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