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志勇
张明俊女儿张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杨志勇采访村民张远秀
邻居心中的“好娃娃”
7月27日下午4点,太阳所散发出的热度没有丝毫减弱,不吝惜地洒向了秦巴大地。
在风景宜人的安岚公路瀛湖段,通往天柱山村六组罗家院的道路旁,一户人家的烟囱正飘着袅袅青烟,劳碌了一天的农家人开始准备晚饭了。
这里一如往昔,那路、那树、那屋……仿佛一幅油画,一切都定格在那一刻,没有丝毫改变。但天柱山村的村民心里明白,张明俊每天出行经过这户人家的画面将永久消失了。
此时,77岁的张远秀老人正在厨房忙活着。
记者面向敞开着的厨房门叫了声——“姨”。老人应声出来招呼。
“明俊你来了……唉!又忘记了,实在对不起。”见是记者,老人默默地摇了摇头。在她心中,明俊进屋打招呼的画面是那么清晰而深刻。
“娃子可惜了。医院咋就治不好呢?”张远秀老人说,“明俊每次回来见了我都要打招呼,亲切地叫我‘姨’,问吃了吗?身体还好吗?家里不管有个啥事,给明俊一说,他都会上心,即使办不了,也会给你好好解释。”
从张远秀老人家顺着公路向前走,拐个弯,大概半里路,就到了张明俊的家。
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健身小广场,张明俊在时,这个时间正是村民聚到这里休闲的时候。如今,张明俊走了,子女又都在外地工作,只有他妻子陈光娣一人在家。
61岁的邻居宋喜娣说:“去年,小广场建好后,我们每天忙完了农活,就会去那里跳广场舞,开始好多村民不会,陈光娣就给大家教,有时候还邀请瀛湖街道跳得好的妇女来教我们。为了组织我们参加镇上或村上的演出活动,明俊自费给每个人配发了服装。”
宋喜娣的儿子罗金平(按辈分是张明俊的表弟)接茬说:“村里的红白喜事,表哥都会提前到场帮忙,义务当‘总管’,忙里忙外张罗。如果来不了,会让嫂子到场帮忙。”
罗金平说,他永远都忘不了2008年正月家里发生的事。那时家里正在盖新房,可父亲突然因高血压中风,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全家人焦虑万分。危难时刻,表哥帮忙将父亲送进医院,并安慰说:“老人的病,你看;房子,你继续盖,所有的困难都不要怕,一切都有我。”
罗金平哽咽着说:“没有表哥,那道坎肯定迈不过来,更何谈今天的好日子。”
当过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罗天成边回忆边说:“明俊是我看着长大的,娃聪明却不捣蛋,性格稳重。让我最为看重的是,明俊不仅把全村群众的事情办得好,而且对老干部、老党员一直很尊重和关心,逢年过节都会提着慰问品前去看望。”
“我当村支部书记的时候,落实‘普九’政策,建设村上小学需要群众集资的1.7万元收不上来,为了不影响工程,我以个人名义去信用社贷款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此后,村上一直没有钱还我。明俊调查了解后,自己拿出一大部分钱,又协调村上拿出了一部分钱,为我解开了心里这么多年来的‘疙瘩’。”罗天成在回忆中对张明俊充满了感激、敬佩之情。
记者临出门时,罗天成还在感叹——这么好个娃,咋就……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