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张明俊的妻子陈光娣说,他的两个姐姐都嫁到了本村,但从来都没有因为弟弟当村干部,就得到特别的照顾。张明俊私下里对自己的直系亲戚一再强调,“你有啥困难,比如搞建设或者生活困难,我可以资助你们,但是你们不能打政府和村上的歪主意,更不能因为我去谋取任何不正当的利益。”
陈光娣说,三年多以前,张明俊的母亲因病住院,同在本村住的舅舅罗茂顺到医院去看望,给他们送了一个5000元的红包。张明俊知道舅舅的心意:一方面是表达对其母亲的关心问候,一方面是借此机会感谢多年来对他生意经营的帮助。但是张明俊坚决拒收,让罗茂顺很不高兴,他生气地说:“你当外甥的,是嫌弃我当舅舅的家里穷,还是想和我断绝亲戚关系?”张明俊连忙赔礼道歉,说尽了好话,才让舅舅消了气。
临走时,罗茂顺还带着生气的口吻说:“那你妈将来死了,让我去看不?”张明俊理亏似的说:“那要让舅舅来,还要请舅舅来。”
张明生告诉记者:“弟弟确实是真心为群众办事,不想因为他的亲友而无法开展工作。平时人家对我们说的话,也是说到做到,我建新房子的时候,他借给了我3万元,后来我经济情况好转的时候,给他还钱,他坚持没有收,说算是弟弟表达的一点心意。”
“在亲友的眼里,他似乎不近一点人情。但是大家慢慢地都理解了。”张明生说。
一个外人眼里“清如莲花”的人
一心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扶贫帮困、热心公益事业的张明俊,为群众做的好事如架上的葡萄——一串接着一串,为此很多群众发自内心想表达一点心意,都被张明俊断然拒绝或者变相回绝了。
天柱山村十组的张远清家庭非常困难,他和妻子年事已高,有两个患精神疾病的孩子,一个46岁,一个28岁。平时只要能够抽出时间,张明俊都会去看望他们一家,除了让他们优先享受各种救济或帮扶政策之外,他还每次都给予一千元或者五百元的资助金。张远清建新房时贷不到款,张明俊得知后为其担保贷了3万元。新房建成后,为了感谢张明俊,张远清送去了一壶自制的烤酒。张明俊把礼物收下后,当即让妻子给了张远清200元。
“咱的一壶烤酒本来就不值个啥钱,只是为了表达心意。人家这么做,让人心里更不好意思。”张远清说。
村党支部副书记谢远钰说:“张明俊本身就是一个真心为群众办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尽管很多群众是出于感谢给他送礼,但他也不想因此让人说他一丁点儿闲话。”
村主任王本功说,张明俊生前经常在村组干部大会上提醒他们,“如果收了礼才给人办事,别人不就把我们的人格就看低了吗?那我们在别人心里就成啥人了!”为此,张明俊要求村组干部,只要群众找上门来,不管贫穷富贵都要热情接待,把群众请求的事情办好;如果有群众送礼,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得让群众拿回去,但他们请求的事情还得认真办好。
回忆起张明俊,有一件事仍让冯甲生记忆犹新。“2007年,张明俊光荣地当上了省人大代表,很多群众去他家恭贺,并送去了礼金,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但就是不收礼金。当时我经手收的份子钱退不回去,现场有人建议,说他一天接待多,拿钱给他买几条烟。当我把烟给他时,他却当着大家的面骂了我一顿,最后我只好把烟分发给了大家。”
如此一来,知道张明俊脾气的人,就不再给他送礼物以表感谢了。
十三组村民罗昌琴向记者感慨:“在张明俊当村支书的这几年,村上的干部个个为人正派,作风过硬。”
瀛湖镇镇长李兴春追忆,他前年底调到该镇不久,恰逢各级组织和单位到基层慰问贫困家庭。一般很多干部都是带着单位购买的慰问品,既代表组织单位又代表个人前去慰问。而张明俊却从不拿单位或者上级组织的关心借机表达自己的人情,哪些东西是组织和单位的关心,哪些又是他个人的心意,他对贫困户都说得很清楚。而且他每次都很细心,如果上级组织或者单位带了米、面、油,他就会购买另外一些实用的物品。
“他不仅将十三年来在村支书岗位上所得的工资和奖金全部补助给了村上或贫困群众,而且在各方面大量付出了个人的心血和资金。”
“张明俊简直成了一个神仙般的人,就是神仙也会接受别人的贡献啊。”冯甲生感慨道,“他确实是一个清如莲花的人。”
一个浑身流淌着“道德血液”的人
张明俊高中毕业后,在城里打了几年工,攒了一点钱,就回到村里办起了一家日用百货代销店。
“开商店那些年,钱没挣到多少,村民在他商店赊账却达8万多元……但是他从来没有欠过别人一分钱,也从没有主动去要过一分钱,更不准我们家人去催。”妻子陈光娣回忆说,“他常说,乡亲们过日子平时手头紧,有钱了会主动还给我们的。”
有句话常挂在张明俊嘴边,“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无信义、寸步难行”。1994年,他注册成立建筑公司时,特意选择了“信立”二字,将公司命名为“安康信立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常言道:“无奸不商,为富不仁”。但是这句话在张明俊这里却黯然失色。
2007年4月,他的公司在签约安康水电厂大坝廊道照明工程项目后,就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市场风暴,由于国内铜价暴涨,如果按照原造价合同施工,将面临巨额亏损。干不干?公司从股东到管理人员都打了退堂鼓,而张明俊却始终坚持,他说,“亏损再大也要把这个工程干好,应人事小、误人事大,我们虽然在经济上受了损失,但收获的是诚信,诚信无价。”
三个月后,工程如期保质保量交付给甲方,但公司却没有赚到一分钱,倒亏损了十万多元。事后,很多员工都说张明俊,当初为啥不向甲方追加工程造价,而明知亏本还要干,脑子是不是进水了?张明俊依然是一脸的憨笑:“做生意吃点亏很正常,吃亏是福嘛……”
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张正清回忆,为了防止偷工减料,确保工程质量,张明俊会在各项工程施工中,背着他们悄悄地拿着锤子和尺子去工地检查。“在承担的修路或硬化道路工程中,我们按照标准的计量单位制作竹竿量具,他坚持用5.5米当作5米,确保工程路面“不缩水”。就这他还不放心,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检查验证一下。“他说宁愿面积多一点,也不能少一点。”
公司材料部副部长陈发银说:“对于所有承担的工程项目,他要求所采用的水泥、砖块、沙子、钢材等材料,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规定,否则坚决杜绝采购。”
无论是在企业或合作单位中,还是在个体工商户或干部群众中,大家都切身感受到,张明俊是一个浑身流淌着“道德血液”的人。
时光倒流到2013年,进入腊月以后,张明俊的心里不由得着急起来。公司承包的一项修路工程工期需跨年度才能全部完成,而前期发包方只给他的公司支付了一半工程款,眼看就要过年了,公司应该支付员工们的工资却还有40万元的缺口。
“无论怎样,不能让员工们两手空空地回家过年”。公司财务主管员小郭接到张明俊的电话,被安排了一个艰巨的任务,“40万元的工资缺口,你不管是借也好,银行贷款也好,总之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想办法把资金筹措到位。”听着董事长不容反驳的语气,小郭二话没说,放下电话,就出门借钱去了……
像这样的事情,小郭早已习以为常。20多年来,不管公司亏盈,张明俊从没拖欠过员工一分钱。而且对于一些路远的员工,在春节期间,他会安排车送其回家。
很多受访者向记者表示,张明俊的公司之所以能够从当初几十人的小建筑队,发展为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资质、拥有3200万元固定资产和566名企业职工、年施工能力达到6000万元的安康知名企业,都是因为他为人做事实诚,讲信用。
天柱山村民李支艳,几年前在丈夫去世后,带着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生活。当时大女儿正在上大学,花销大,而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活十分困难。张明俊帮助她们从山上搬迁到集镇附近后,先是帮助她开了酱油厂(因经营不善倒闭),后又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她开了一家建材店,销售小五金、水泥、预制板等建材。为了更好地帮助她,张明俊常在她那里采购材料,并及时结算,从不拖欠。
李支艳曾经还以为张明俊的公司采购材料所给的价格低,遂去市场上调查了解,才发现张明俊公司出的价格不仅不低,而且给她的材料单价还比别人高。
李支艳向记者感叹:“难得遇到这样的好心人,实诚人。”
一个富贵的“没有钱财”的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跟着张明俊一起打拼的乡亲们慢慢富了起来,大家都先后建起了“别墅洋楼”,但是他的家人还住在二十多年前的“老土”房子里。
2012年春节前后,看着躺在病榻上的母亲,陈光娣忍不住了。“明俊呀,咱爸走得早,咱妈现在看样子没有几天光景了,咱们打拼了半辈子,日子也好多了,可是咱们不能光顾着忙,能不能把老家房子重新建一下,让她老人家也该好好享受几天清福。”
听着妻子的话语,张明俊心里一酸,顿时热泪盈眶。他看着墙壁上父亲的遗像,喃喃地说:“爸,儿不孝呀!没照顾好我妈呀……”
不久,张明俊拿出了平生最大的一笔积蓄,准备建设三间三层小洋楼,但是新房子还没建成,母亲就走了。“他母亲的灵堂还是临时搭建的帐篷。”村党支部副书记谢远钰回忆。
张明俊为群众和社会做了很多的事情,都以为他的钱财有几千万或者是几个亿,其实他并没有钱。汉滨区工商联主席、总商会会长马安武说:“张明俊是个有八分钱,都会对社会奉献十分钱的人。”
“张明俊治疗癌症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最后住院期间,家人已经交不起治疗费……”公司党支部书记、瀛湖商会秘书长谭纪明说。
马安武说,当他听完谭纪明的汇报后,心情沉痛不已,并以个人的名义带头捐助了500元,还从单位原本紧缺的经费中挤出2000元。在汉滨区总商会的倡议下,全区十四个基层商会纷纷伸出援手,大家自发捐助了5万多元,背着张明俊的家属,由瀛湖商会出面将钱送到了医院……
“张明俊扶贫济困,帮助了别人一辈子,最后却成为了救助对象。”马安武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