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陕南茶乡紫阳县时,在品茶论道之中,就会听到人们的谈论:“十多年来,紫阳茶叶迅猛发展,连创佳绩,这‘军功章’中也有县总工会主席李龙安的心血!”
爱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李龙安从安康市农校毕业,因为所学专业是茶叶,他主动要求回到紫阳县工作,被分配到了最基层的乡镇锻炼了好几年。1993年,他担任起县扶贫办副主任,工作仍是以茶扶贫,发展产业,带领群众种茶建园不间断。2000年,他被调任到县农办、扶贫办当主任,一肩挑起了两个“担子”,顺其自然主管起了全县茶叶生产。
当时紫阳县实际情况是,周边县区茶产业大力兴起,本县茶叶逐渐失去了市场中的份额。令人痛心的是驰名西北地区的紫阳茶研所,也在经营上下滑到了谷底。李龙安经过一番调研后,向县上领导建议:“保住茶研所,就是保住了全国十大名茶——紫阳茶的品牌。恢复发展好茶研所,可带动本县及陕南茶叶发展,为何不守住阵地求发展呢?”于是他顶着压力,在县财政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近30万元,对茶研所进行了全面改建。经过一系列改革后的茶研所,呈现出勃勃生机,实现了科技培训基地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年产值达到60多万元,当年就实现了扭亏增盈。
抓茶
“喊破嗓子,不如带头做出样子。”是李龙安一惯的工作作风。他认为,要让紫阳茶业大发展,农办、多经局责无旁贷,而随时抓住每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2001年初春,李龙安正在西安住院看病,县上茶叶专家程良斌无意中告诉他,省上正在筹备举办首届茶业博览会。李龙安认为这是紫阳茶品扬名的难得机会,他立即从病床上爬起,找到省农业厅主管茶叶的一名副厅长,详细汇报了紫阳茶业发展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可是,与此同时,紫阳县上报农业部茶叶项目的文件也签发了。当县上茶会与省上茶博会时间发生冲突时,他建议县上领导,分成两班人员,一部分在西安参加展销,另一部分在县上参与活动,为紫阳茶业的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由于抓住了“五一黄金周”旅游热点,相对闭塞的紫阳县城客流量骤增到10万多人次,洽谈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2.52亿元。全县茶叶等产品订货合同金额达到326.7万元,商贸展销成交额达到55万元。使沉寂了多年的紫阳茶,在新世纪里破茧化蝶,名扬三秦。
管茶
2007年,李龙安到紫阳县总工会任主席。他组织起相关部门,理清发展思路,积极整治全县茶叶发展中的“软懒散”现象,牵头组建起紫阳县富硒茶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目的是为了做强、做特、做精紫阳茶叶。
20008年12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紫阳县返回了一大批农民工。看到许多人闲在家里无事可干,他突然感到工会主席肩上担子的沉重。他立即与县劳人局、茶叶局协商,连续两年举办全县茶叶营销和机械化采茶修剪培训班。首期营销培训班培训出的120名农民工,都成了全县茶叶营销能手,被各家企业争相聘用。从此之后,他齐抓共管,扩大范围,把全县工会工作与茶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茶事需求,不断开办茶艺师、评茶师等培训班和技能竞赛活动,推广电商业务,支持企业网上营销,普及到每个茶企业。并在县内建立了茶叶专业市场,在省内外建立紫阳富硒茶直销店、连锁店和区域销售中心达到117家,使紫阳茶产业处于常态化发展。据统计,紫阳县近年来光工会培训人数每年就达万人次,成为全省的典范。
为了让紫阳富硒茶树立起名牌意识,他先后负责把关,分别向省及全国申报办理通过了“紫阳富硒茶原产地理标志与保护”、“中国名茶之乡”等评审工作,极大提高了紫阳硒茶的知名度。截止到2014年,紫阳县60%的农民参与茶产业,茶叶产量达到4565吨,茶叶产值7.5亿元,综合收入达到12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8%;农民茶叶人均收入达到2708元,成为新跨越。 (韩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