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榆林市总以“造血”模式帮扶困难职工

2023年09月06日

“以前我每月辛苦干活,只能挣3000元左右,吃、穿、用特别紧张。转型为月嫂后,月收入超7000元,完全够生活和供娃读书。”

8月4日,47岁的崔自如告诉记者,她是米脂人,十多年前来榆林搞家政服务,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2013年参加榆林市总工会组织的月嫂培训班,并以优异成绩取得月嫂资格证,现已成为一名高级月嫂。崔自如感慨地说:“非常感谢榆林市总工会免费提供学习机会,改变我的命运。”

近年来,榆林市总工会针对困难职工帮扶情况,适时转变帮扶模式,改过去送实物、送现金的“输血”模式为送技能、送岗位的“造血”模式。截止到2014年,已启用帮扶、培训资金2316万元、331万元,使28667人得到帮扶、19180人学到一技之长,从而带动更多困难职工脱贫解困。

学一技之长 实现再就业

榆林市总工会主席张雁冰表示,送实物、给现金,可解一时之困,但非长久之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困难职工获得相应技能,才能真正实现长久脱困。对此,职工培训成为工会帮扶工作的重头戏。

仅2014年,榆林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共举办驾驶员培训、月嫂培训、酒店员工培训、计算机培训等共计5800余人次。援助中心主任刘健介绍,榆林很多家庭希望能有专业月嫂来照顾产妇和新生儿,但专业月嫂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工资水涨船高,一名优秀月嫂月薪达万元以上。工会调查得知,困难职工40-50岁年龄段女性人数较多,且大部分都有一定文化,也有生养经验,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接受相对轻松。对此,2013年6月首届月嫂培训班开班,经过半个月培训、实习、考试,每位月嫂皆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培训证书,成功实现就业。

规范档案资料 用好帮扶资金

援助中心每年都会对困难职工家庭逐户查看居住条件、家庭成员身体与就业、子女入学等,听取致困原因,认真填写家访调查表。援助中心员工宋艳说,“为了便于查阅汇总和收集有关信息,开展帮扶求助,援助中心根据帮扶项目,及时设置了10种类别帮扶档案资料,并建立了二级困难职工电子档案管理体系,目前全市已建困难职工档案16000户。”

刘健表示,近三年市财政每年预算专项帮扶配套资金150万元,上级工会拨付资金210万元,市援助中心筹集专项帮扶资金达360万元。帮扶资金是救命钱,是高压线,一定要专款专用。对此,援助中心按照“以档施救,实名制发放”原则,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做到了专款专用,杜绝了借用、挪用现象发生。

同时,为了高标准规范培训机构,促进再就业,市总以竞争择优合作方式,向社会公开承担技能培训。择优确定了16家为工会定点培训机构,其中3家为全总授牌定点培训点,5家为省总授牌定点培训点。采取培训机构和工会互补办法,免费为职工提供培训服务。

提高职工素质 维护合法权益

技能固然重要,素质同样必不可少。2014年,榆林市总工会举办了女性素质专题讲座、劳动保护知识讲座、女干部特色培训和健康知识讲座等多次素质培训,成效显著。

为了继续加强援助中心员工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援助中心让员工“每周一学习,每月一总结”形成制度,经常性地组织各类学习、考核,并要求每一名员工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不放过任何锻炼机会,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修养,真正把职工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2015年3月19日至20日,“榆林市总工会援助中心干部培训会”在西安召开。各县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援助中心主任、帮扶人员共40余人参加培训,对工会帮扶软件系统操作技术进行实操培训,让广大员工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帮扶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得以提升。大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转变帮扶模式,将援助中心建成充满爱心的“职工之家”,让困难职工掌握一技之长,真正实现脱困致富。

记者 胡建宏 通讯员 崔爱国

上篇:没有了
下篇:开展“舒缓释压·关爰职工”活动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08/11/11169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