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有一个公认的规律,那就是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一部作品,基于读者不同的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一部分读者认为优秀,另一部分读者却认为不过如此,这是文学鉴赏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但文学奖对于文学读者来说,毕竟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长篇小说创作呈“井喷”的状态之下,普通读者已经不可能读遍所有新作品,因此,文学奖的评选结果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些文学读者阅读选择的风向标。每一年诺奖揭晓以后,获奖作家的作品销售都会出现一个“小高峰”,给作家和出版商带来奖金以外的丰厚利益。但是,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真正的优秀作品并不需要依靠文学奖的加冕,而是在于读者的认可。
因此,要求文学奖能够评选出最优秀作品,实在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茅盾文学奖尽管建立了严格的评选程序,但也无法避免产生“遗珠之憾”,比如,余华20年前发表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直到今天仍然高居文学类图书的排行榜上,但却与茅奖失之交臂。显而易见,如果一个文学阅读者只是以文学奖作为阅读选择的依据,就会错失大量优秀作品。
目前,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正处于繁荣时期,但客观地说,长篇小说的创作力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以年龄为标志的分野。新时期以后曾经在长篇小说创作中长期担任主力的作家现在已经普遍步入老年,而这一代人由于成长于特殊环境,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文学理念上,都出现了一些与现时代社会的脱节现象。倒是一批已经崛起的“70后”“80后”作家,由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环境,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无论是国际视野还是历史纵深感,都已经具备了超越前人的潜质。因此,对于一个成熟的文学阅读者来说,应该把阅读的视野放得更广阔,而不必受文学奖的局限。只有这样,文学阅读者才有可能接触到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奖评选中的“遗珠之憾”才不会成为文学阅读中的“遗珠之憾”。 □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