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吴起采油厂

“三把利剑”应对新挑战

2023年09月13日

初秋,陕北大地,天高云淡,瓜果飘香……耸立于吴起采油厂山坡沟壑间的一座座高大挺拔的绿色抽油机,在朝阳与花草树木映衬下,不断挥臂舞动、点头歌唱,彰显出巨大的潜质与活力。

走进机修车间,机床上铁与铁磨擦的火花,把车间炙烤得异常闷热,但工人师傅却无一人歇息。机电组、汽修组、车床组、钣金组、电路等不同班组,同台竞技,紧张而又活泼地演奏着各具特色的和谐乐章……

创新驱动 应对挑战

2015年,面对国际油价不断下跌,原油市场步入低谷新常态。吴起采油厂紧紧围绕延长集团16条与油田公司10条降本增效新要求,以“爱人爱井,爱岗敬业”油井文化和党建文化管理工程等“六项重点工作”为载体,创新驱动,因势利导,开创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增收节支、降本增效”新举措。各基层单位百花齐放,彰显出各具特色的内在潜质。其中机修车间更是在降本、提质、增效路径上披荆斩棘,克难致胜,亮出了应对危机的“三把利剑”,走上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康庄大道。

据车间主任王宏山介绍,面对诸多难题,机修车间主要开展了三方面改革:一是结合四定,消减班组,优化配置技术人员;二是实行工时改革,改变过去派活才干工作习惯,开创了要活干,抢活干工作新局面;三是在节支降耗上推行能小修的不大修,能维修的不更换,能内修的绝对不外修工作制度。三举措的顺利实施,节约资金上百万。

机制创新 敢于亮剑

吴起采油厂厂长郭广文指出,优化人才结构,克服技术难题,是机修车间改革路上亮出的“第一把利剑”。首先他们从人员与组织机构着手,以抓技术革新为契机,进行新老搭配、班组整合、技术互补、挖掘潜能、激励创新、加强多功能型人才培养;其次狠抓作业质量,向维修速度和质量要效益,并实行作业质量责任制;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对大轿车真空轮胎修补、铝焊缸盖、水箱、液压维修等进行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

截至八月底,仅该项举措的实施,同比节约资金就达6万余元。

“为了保证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工友们每人每天保质保量加工螺杆六七十根,确保丝扣质量一次性过关,有力促进了采油作业顺利推进。”该车间职工罗鹏骄说。

党委书记刘海波表示,重视保养效果,狠抓维修质量,是该车间管理路径上亮出的“第二把利剑”。今年,机修车间在“修、养”问题上加大监管力度,实行领导监管、技术专人把关,并采取能保养的不维修,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内修的不外修原则。在作业管理上实行工时改革,实行计件考核,同时给予完成单位规定作业后超额工作量员工定额奖金,有力提高了职工创收欲望。与此同时,对作业质量差或维修期间出现质量等问题,要求责任人照价赔偿,从而杜绝了盲目超量创收意识。

截至八月底,车辆外修费用同比减少40余万元,降幅达7.3%。

“这项改革相当好。不仅节约材料费用,而且质量得以保障,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职工收入,实现了公司和职工双赢目标。”职工闫永明说。

宣传科长张峰告诉记者,拓宽修旧思路,加大利废增益,是该车间创新路径上亮出的“第三把利剑”。如何降本?怎样增效?机修车间技师们紧盯采油厂旧料库报废损坏设备配件,他们不怕旧、不嫌少,哪怕是一个螺丝母都不放过,将其重新拿出,经过灵巧双手的一番整修,这些旧配件便被赋予了“新生命”。

截至8月底,仅修复报废旧电瓶一项创收资金就达18万多元。

“这个东西(马达)买个成品得两千二三,如果修一修,再换个吸力开关仅花几十块钱,这样下来一台马达基本就可节约一千多块钱。”车辆维修组组长李国荣指着修好的马达说。

增效节支 成效显现

据悉,截至今年八月份底,机修车间共完成车辆维修7300余车次,机电维修700多台次,车辆维修同去年相比,消耗材料费用近60万元,同比降幅近10%;机电维修消耗材料同去年相比,减少13万多,同比降幅近7%;各类增收节支35万余元。

吴起采油厂机修车间,陕北聪慧的汉子们,面对危机、迎难而上、敢于亮剑,在创收路径上用智慧和汗水以及铁与铁的碰撞,凝聚正能量,绽放着“石油梦之花”。本报记者 胡建宏 通讯员 王建东

上篇:没有了
下篇:深化国企改革重在人的建设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09/30/13057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