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琪峰,一位干练的工程人。他与电气化专业结缘,是机遇,也是巧合。十年时间,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从模拟演练到现场施工,从技术员到管理者,他通过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电气化施工“理论”,已被公司广泛应用于电气化专业施工现场。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6年,谢琪峰所在的中铁二十局集团电气化公司决定组建电气化专业施工队。当时已是公司电力项目副经理的他,被作为技术骨干抽调参加培训,并着手组建电气化队,因为他所学的专业是铁道供电。
虽然都是与供电有关,但铁路电力与电气化却有天壤之别。尤其是接触网施工,他以前从未接触过,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培训期间,他白天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认真听课做笔记,晚上别的工友们都去散步聊天,只有他一个人闷在寝室里埋头看图纸。遇有不懂的问题,他就悉心向老师请教,经常研究讨论到深夜。从支柱安装、硬横梁安装、软横跨装设到腕臂安装、承力索悬挂、导线架设等,不放过每一个环节,力争使自己在短期内掌握电气化专业施工技术。
在电气化队,他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个学会开电气化作业车,第一次作为领队把施工机车从襄樊开回西安,第一个作为负责人组织施工过程模拟演练,第一个勇吃“螃蟹”组织开展电气化现场施工……
在第一次组织施工的包惠线,他仅用两个月时间,完成正线架设32条公里,回流线架设32条公里,架空地线架设6条公里,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施工质量得到了监理、业主的肯定,同时也鼓舞了队伍的斗志。针对第一次施工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他认真分析总结,组织编写了《电气化施工操作指南》,分发到队上的每一名职工手上。
风驰电掣的列车由一根细小的导线给予动能,对导线自身的质量及安装精度有严格的要求。高速铁路尤其如此,要求导线无损伤、无硬点、无明显硬弯,平直度误差范围要在0.1mm之内。在武广高铁施工中,他详细安排每个施工环节,在起锚、放线过程中恒张力放线车匀速前进,通过计算机设定张力恒定不变,使用调直机校正平直度,使用护套式S钩和滑轮对接触线进行临时悬挂避免对线材的损伤。每完成一锚段放线任务,他就让作业人员用平行塞尺进行当场测量误差,检查放线质量,放线合格率达到100%。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王志义连用了“三个没想到”赞扬取得的成绩:没想到组织得这么严密,没想到职工们如此敬业,没想到施工质量这么高。
施工现场千变万化,施工组织尤为重要,这也是对一个优秀管理者的考验。在福夏线,为了克服导线和承力索预留有限带来的安全隐患,他大胆创新,通过不断试验,总结出一套“张力转移法”施工方案,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被其他兄弟单位借鉴使用。在涵盖电气化所有工序的太中银铁路,他科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施工方案,顺利通过热滑试验。结果显示:受电弓况良好,弓网匹配,机车取流稳定可靠。在安康铁路枢纽,针对有限的“天窗”时间,他制定了严格的盯控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了安康枢纽改造正点开通。
一个专业的发展,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谢琪峰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建队之初,他就提出了“技术可靠、管理到位、勤思善学、作风严谨”的建队原则,主持制定了电气化专业发展规划;加强技能培训,通过职工夜校、“导师带徒”、新技术培训、技术比武等一系列技术培训活动,提升队伍的电气化专业施工技术和能力;倡导设立了创新奖,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小改小革等,根据贡献的大小予以奖励,鼓励职工们的创新热情;注重后备人才培养,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一批大中专学生在他的关心支持下,走上了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
从新线、既有线、高铁到铁路枢纽,谢琪峰一边干,一边总结,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电气化施工“理论”。他的《张力转移法》工法、《隧道内接触网施工测量方法》分别获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和优秀论文,他的《隧道内接触网施工用吊柱中心位置定位装置》、《隧道内接触网下锚施工用三维测尺》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专利。他本人被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他所负责的黄韩侯“四电”项目,连续三次获西安铁路局信誉评价第一名。 (白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