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四个月没看到批评报道”是谁的遗憾

2023年09月08日

“我到四川4个月了,感觉媒体的思想还不够开放,因为4个月了,批评报道一篇也没见到。”这是四川省纪委书记王雁飞日前在媒体恳谈会上说的话,他还发出吁请,“欢迎媒体加强舆论监督。”

作为一名媒体老兵,我长久沉浸于这条被放在各大网站重要位置的新闻,内心充溢着复杂的感情,我身边有个资深记者就说,他已不写批评报道很多年,因为发不出来。说来羞惭,我现在也越来越少去写昔日那种充满“火药味”的批评文章了,偶尔在网络深处读到一两篇猛文,就会非常惶恐地反思,我是不是点赞文章写多了,把手给写坏了。

手依然还是很有力气,但内心失去了昔日的锐气。如今一说到媒体,同行们也是哀鸿遍野,在感叹行业节节败退,自己丢了理想与情怀。要知道,批评报道曾承载着无数记者的理想,也包裹着太多新闻从业者的情怀。现在,“4个月没看到批评报道”成为新闻,引起共鸣,它揭示出这个行业的共同焦虑,那就是媒体的本质属性正在沦陷。

本来,批评报道就是新闻的最重要样式。没有批评,很多报道就失去其正当性。更何况,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本身就是媒体职责,国家也反复提倡。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要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全力支持舆论监督。当前,不论是反腐败,还是推动作风建设取得实效,也都需要依靠媒体去直面问题,去以批评报道承载起舆论监督的功能。

这意味着,“4个月没看到批评报道”,不只是纪委书记的遗憾,更是很多媒体和媒体人的遗憾,甚至是失职。媒体关起门来自说自话,也只会被市场淘汰。同时,公共舆论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梭罗说:“有些人仰天躺着,奢谈人类的堕落,自己却不肯坐起来”。现在媒体人也应该有更多的自醒,而禾是自宫。媒体人自己是到重拾锐气,重振职业理想的时候了。当然,不能把放弃批评报道的鞭子都打在媒体人身上,现在还需要更多官员能像四川省纪委书记那样,正确认识“批评报道”的价值,多些“媒介素养”,去切实改善“官媒关系”,来共同建立一个更加宽容开放的舆论环境,让更多媒体人放下包袱,勇敢呈现批评报道,让媒体监督与公共监管发挥最大的良性互动。这样,必将激发起这个行业的源头活水,也将释放出更多的公共价值。 □单士兵

上篇:船到江心
下篇:“天津又爆炸”,原因何其相似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5/10/20151015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10/15/11959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