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斌 张斌峰
程飞 张伟琴
根据对“十二五”陕西经济的分析,“十三五”期间,我省需要着力通过改革,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
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投资质量
未来一段时期,在消费贡献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出口规模仍然偏小的情况下,投资拉动仍将是支撑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陕西转型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
引导投资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倾斜。特别是要推进煤炭、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推进传统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引导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支持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水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投资向重大民生工程倾斜。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投资。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资力度,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治污降霾”、农村污染治理等;引导投资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支持铁路、公路、航空、水利、输电通道以及信息化建设。
提升产业层次 加快发展服务业
巩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加快省域骨干路网对接,加快区域、城乡路网对接;优化区域物流中心布局,做大做强仓储业、物流业。
稳定房地产业。面向西北五省发展高端地产、商业地产、休闲地产、旅游地产,吸引、吸纳外省客户来陕定居生活。
做大金融业。加大地方金融资源的整合力度,推进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努力打造西北金融中心。
加快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加大地方特色餐饮开发力度,推进特色小吃的标准化、工厂化、连锁化建设。
加快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加大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扶持文物复仿制业、文化资源利用创意设计等。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居民服务业领域。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大力推广“重大专项+大企业+大院大所+产业基地或园区”模式,加快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
继续实施“稳粮、优果、强畜牧、扩菜”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度,如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等。
在能源化工领域,启动实施“水煮煤”等一批重大专项,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带动煤制氢、煤发电、煤制燃气、新能源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在装备制造业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降低能耗、消化严重过剩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