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g biang面又叫裤带面和扯面。biang biang面是口语,裤带面是书面语,扯面是说做面的方法不用刀切,用手拉扯而成。因其长一米多,宽四、五公分,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形似裤带而闻名天下。
在裤带面没有进入饭馆之前,我们小时候在农村经常会看到几个光着膀子刚从田地里回来的汉子,满头大汗端着大老碗蹲在村头的大槐树下吃面条,碗里的面条又长又宽,像裤带一样。他们旁若无人蹲在地上西里呼噜地吃着面条。碗里红彤彤的油泼辣子,绿莹莹的葱花让人垂涎三尺。
裤带面进城后,城里人也和农村人一样争先恐后、酣畅淋漓地吃着裤带面。每到中午,面馆门口都会排起长龙。馆里馆外都座无虚席,六月盛夏吃面的人大汗淋漓,但他们仍然端着老碗用筷子夹起长而宽的面条赞叹不已。
裤带面先前为什么要叫biang biang面呢?这个故事得从秦朝说起。相传秦时咸阳街头常有一个老人推着小木车沿街叫卖裤带面。如遇食客,他现场表演,把和好的面拉扯的又长又宽,在案板上甩得“biang biang”的然后抛向高空再落入锅中,煮熟端出不烂不断,还吃着筋道,配上佐料,吃的人都赞不绝口。人们因其在案板上甩的biang biang的声音而命名这种面食为biang biang面。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biang字。关于这个biang”字有一个顺口溜这样形容:“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弓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车走咸阳。”这个字按笔画说起来很不直观,如果见到了字,一眼就能看出人们赋予它“招财进宝”的美好寓义。现在很多面馆门头或餐厅正位都有这个字!
陕西人之所以爱吃裤带面和陕西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征以及悠久深厚的农耕文化有关。
首先关中人喜欢吃比较厚,比较宽,比较长的裤带面是自然环境造成的。关中地区过去一马平川,地广人稀又没有现代化的农作工具,连牛马等牲畜都是少有的。播种、收割,每一样力气活都得农人亲自承担。“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对中国农民最形象的描绘!农人在黄土地里刨食,挥汗如雨,身体消耗大,因此需要耐饥可口的食物,又宽又厚又长的裤带面当然是农人的最佳选择。吃了这种面条,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割麦子,碾场,拉架子车……终日劳作都不觉得累,不觉得饿。
此外你看那雄奇险峻壁立万仞的华山,你看那滔滔滚滚浩浩荡荡的灞河,你看那一望无际宽阔无边的秦川大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灞河的豪情、华山的刚强、秦川大地的宽广造就了关中人由内到外的个性粗犷、豪放、刚猛、骁勇。从体型上来看男人威武,女人强健,最好的证明就是兵马俑。你看兵马俑坑里的武士俑个个都在1.80米高以上,膀大腰圆,体形矫健。个个严阵以待,打仗连头盔都不带,那种出生入死的豪迈、无所畏惧的霸气,注定秦始皇饮马黄河,统一天下——关中人的特性造就了关中人的言谈举止不可能斯斯文文,饮食起居也不可能扭捏作态!因此说扎实话,吃结实饭,办实在事,吼唱秦腔、大碗喝酒、吃裤带长面都不足为奇了。 □崔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