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正式公布,提出“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此前10月14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近期将提出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
从酝酿到提出,延迟退休政策推进历经数年,因事关公众养老核心命题引发各阶层持续热议,其推进“非常谨慎”,终于“渐行渐近”。这一政策涉及养老金改革、老龄化加剧、人口平均寿命、劳动力供给以及人口红利衰减等诸多问题。
出台背景: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减少并存
2012年6月,人社部负责人首次明确提出推迟退休年龄已成“趋势”,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此言一出,引发社会广泛热议,担忧和质疑声显现。面对媒体与公众持续关注,当年7月26日,人社部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应各界争议,提出“小步慢走”思路,拟针对不同群体诉求采取“差别化”策略。
这一时期国务院通过由发改委、人社部、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社保基金会制定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政策纳入其中。但并未进入政策实操层面。
今年6月30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降低养老保险费率需打组合拳,如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等,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才能为降低费率创造条件。之后延迟退休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而这背后,是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劳动力供给不足形势严峻,人口红利急剧下降趋势显著。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逾2.12亿人,占总人口比升至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超1.37亿人,占总人口10.1%。预计2033年前后,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翻番,达4亿人,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人。到2035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日本,成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
与此同时,核心劳动力数量也在急剧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2012年比2011年净减少345万人,2014年比2013年减少371万人。若无及时必要政策干预,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趋势将持续。
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与法定退休年龄还存在较大差距。人社部负责人表示,我国是目前全球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
业内资深学者、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延迟退休政策直接依据是长期人口少子化导致未来年轻劳动力供应不足,人口老龄化又导致退休人口增多,养老金支付压力放大。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