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莎
时值冬天,古城西安已寒冷逼人,大多数人都穿起了秋裤。适逢我们几个要去长江边的武汉出差,我在微信里问那边的朋友:要不要穿秋裤?于是群里有了众多回应,武汉的朋友说:“还是要穿的,这边既冷又潮湿!”宝鸡朋友问:“我已上路,忘穿秋裤,怎么办?”武汉的朋友回答:“过来了,我给你买一条,秋裤又不贵!”北京的朋友说:“现在你们才穿秋裤,秋裤在哪里?”武汉的朋友回到:“找不着吧,秋裤在央视,购物频道天天都在兜售。”
我读着微信,笑得前仰后合。秋裤里并没有幽默,是中国人围绕的秋裤情结赋予了它更多的幽默。据说,秋裤第一次走红,源自《时尚芭莎》主编苏芒的一句话。她说,时尚人士不穿秋裤,她也不允许周围的人穿。秋裤因此成了热聊的话题。秋裤第二次走红,源自演员陈坤的一条微博,内容是“有一种思念叫:忘穿秋水!有一种寒冷叫:忘穿秋裤!”秋裤随之成为新宠。秋裤第三次走红,源自苏州的“秋裤门”,这座地标建筑因为有人觉得形态酷似秋裤,于是它便“躺枪”了。
从物理现象上来说,穿秋裤是为了保暖,天冷了,穿一条秋裤御寒,本身并没有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起因大概是老外(即使北半球的国家)貌似都没有穿秋裤的习惯。有人还真就此做过调查,日本的年轻人是一年到头就只穿一条单裤。一位35岁的韩国美女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提问者,接着就笑了。她说:冬天没有穿这个的,只穿件单裤子,只有那些爷爷奶奶辈的才穿秋裤。一个小伙子说,在英国穿秋裤是没出息的人才干的事儿。据说在法国,只有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农民才穿秋裤呢。英法日韩人民以为,不穿秋裤,是年轻的、强壮的、时尚的表现……这种强势话语甚至影响了部分中国人,秋裤在他们眼中成为不时尚的象征。然而有人就发现,比如不穿秋裤的韩国青年,看他们在冬天寒风中的瑟缩,真是很可怜!
幽默归幽默,幽默还要有品位的。问题是,幽默不能御寒,所以我说,入冬了,天冷了,还是要穿秋裤的。
忘穿秋裤,不是时尚,是一种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