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据介绍,全国有22个省份养老金吃紧,扣除财政补贴后入不敷出,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一些劳动力输出较多和老工业基地的省份,退休职工比较多,而参保人数相对较少。
房连泉告诉笔者,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现状,可能影响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的积极性,但不会直接影响到养老金的当期发放,其原因在于财政补助是养老金的法定来源之一,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将填补养老金的缺口,保障基金收支的总体平衡。
潘锦棠分析,1997年后开始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新制度,规定企业及其职工共同缴纳费率为28%的养老保险金,这28%既要负担“新人”自己,又要负担没有全程缴费的“中人”和已退休的“老人”等,产生了所谓的“缺口”。
潘锦棠说,要弥补养老金“制度缺口”,要靠“增收”和“节支”两个方面。增收就是增加养老金收入,壮大养老保险基金总量;节支即减少养老金支出,包括减少政府行政人事开支用等。
房连泉表示,当前正在进行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小步慢走’的延迟退休方案,及明年启动的养老金入市等,都是其增收节支的重要手段。
“跨区转续,不像银行转账”
据人社部社保中心统计,2010年以来;跨省转续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的人次从2010年的28.7万增加到2014年的181.6万,增长了5倍多。5年间,累计办理跨省转续养老保险关系560.4万人次,累计转移资金931.2亿元。
2009年底以来,我国陆续出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等,在制度上解决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职工跨地区、跨城乡流动就业时养老保险关系转续和衔接问题。
虽然在政策层面,养老金转移接续问题不存在障碍,但在实际操作时“不像银行转账”,有很多不便之处。房连泉介绍,“来往区域各种证明、手续的办理,资格的认定,年数的累计,跨省养老金的计算等问题都增加了养老金的转移成本。”
在潘锦棠看来,省际管理接续通道的不畅通,是断保增多的重要原因。
房连泉认为,“全民参保计划是一个全国性的概念,而不是地区性的。通过社保信息数据的全民登记、集中管理和动态更新,可以看到国家在往社保转续的便捷性方向不断努力。”
此外,房连泉认为,目前人社部门正在积极制定的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也有利于减轻因岗位和区域流动造成的养老金转续障碍。
游钧说,“这些特征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制度、创新工作方法,一方面要加强扩面,使社保全覆盖目标早日实现;另一方面还要改进完善制度机制,力求已参保的群体不流失或少流失,更好地保障权益,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 (李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