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矿区的酒

2023年09月12日

·刘兆峰·

据说文化一词的另一定义是指一种社会民俗、人的一种习惯。矿区不酿酒,矿区人挖煤,挖煤的同时也因为常常喝酒,就有了喝酒的风气,久而久之便在方圆落下了矿区人“爱喝酒”的名声,这“爱喝酒”的名声与其衍生出的许多故事自然而然地就酿就了矿区的酒文化。

矿区人不是千篇一律的爱喝酒,只不过是估计十之有七爱喝罢了。矿区人喝酒应该源溯于最早的煤矿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劣。过去那个时候,一是井底下阴冷潮湿,工人喝上点烧酒可以加速血液循环,身子能暖和些;二是大凡矿井都身居穷乡僻壤的大山深处,一群汉子成天不是和铁就是和石头打交道,啥时都是硬碰硬,喝喝酒,胡说八道一番可以挤兑挤兑生活的寂寥和枯燥;三是人是感情动物,到煤矿挖煤的工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因经济所迫,为了一个“挣钱”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谁也不认识谁,觉得顺眼的叫一起几杯酒下肚,以后就成了相互帮衬的伙计和朋友。现在的煤矿情况好多了,生产管理和装备都是现代化,井下井上的工作生活都很文明,工人一下班基本上都能保证“老婆孩子热炕头”,即使远离家舍,有网络,电脑和手机随时都能和想念的人联系;有车,随时都可以走出矿区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再说了,现在的煤矿生产讲安全第一生命至上,职工酒后上班就是违章,不再在工作区喝酒已经形成了矿区人的习惯。所以,现在的矿区人喝酒也不再是用于解闷祛愁了,基本上成了享受安逸生活的精神需求或者迎亲待朋的方式礼仪。

矿区人喝酒不像地方人喝酒那么细密讲究和郑重其事,“和谁喝”“因什么事喝”、“因什么事喝什么酒”“喝多少”事前都要盘算一番。矿区人不管那么多,爱喝的天天逢餐顿顿喝,量大的一场接一场赶着趟儿喝,遇着对手的偷偷地压着嗓子吐完继续喝,在矿区方圆周边沟沟缝缝的小餐馆、街街巷巷的大饭店随时随处可遇矿区人,或大聚或小坐,无酒不成宴,没酒饭不香。矿区人是“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敌人”实际就是和自己没有私交或者是第一次在酒桌上碰面的人,“朋友”就指亲戚、同学、弟兄及要好的私交伙计。矿区人的酒就是枪,枪就是酒,谁来了就得撂倒,饭局中,无论是啤酒还是白酒不把“客人”或“敌人”灌得烂醉如泥或者吐天哇地,就觉得自己未尽地主之谊待人不周或者酒场败了阵、失了面子。

矿区人“朋友来了有好酒”是绝对的。远道的或者不经常见面的亲朋好友来了,矿区人招待绝对是有好酒的,所谓的好酒就是自己舍不得喝放置时间长的“家藏”,或者是自己经济能及的价钱最高的酒,你能喝多少他会拿多少,绝对管个饱,让你喝“到位”,即使你喝多了在他家吐得一塌糊涂,整得臭气熏天,让他捂着鼻子打扫他也乐意心甘。

在矿区,爱喝酒的人因为常喝,所以都要算经济帐的,他们往往不会讲究那么多,高度的低度的、优质的劣质的、昂贵的便宜的,有菜还是没菜,猜拳行令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常聚的几个弟兄们凑一起“感情只要有,喝啥都是酒”,他们就为享受喝多了踉踉跄跄你扶他、他扶你那种哥们狗皮袜子没反正的感觉。

因为矿区的酒,嫁给矿工的女人便“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来到矿区,婆娘娃娃就要入乡随俗。贤惠的婆姨常常会在饭间为爱喝酒的男人特意做两道下酒的荤菜,对喝醉的老公半夜三更回来吼吼叫叫,她们也从默不作声,在她们认为为老公脱衣铺床,拾掇自己男人衣服上的污浊那是天经地义必须的事情。矿区孩子们也看惯了酒后父亲的窘态,养成了给喝多后的爸爸递漱口水、送擦脸毛巾、拭嘴纸巾的习惯。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矿区的女人夫唱妇随,好酒好菜招待是必须的,买菜做饭,七碟子八碗忙在厨房乐此不疲,收拾停当,有的甚至要围上桌划上两枚整上两杯。

酒这东西在人体不过量确是好东西,可以暖人身、解心闷,可以促进交往、增进友谊,但喝多了,也是千姿百态。矿区人爱喝酒的多,爱喝的也爱喝多,所以酒醉状就集中地多,也形成了矿区酒文化的独特风景。喝多了,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大白天路边撒尿,可以泥潭里睡觉;喝多了,可以骂人,可以喊叫,可以乱跑,第二天一问什么也不知道;喝多了,仗着有人拦,敢闯红灯,敢跳大桥,敢抓着领导领子胡乱摇,事后却把自己吓一跳;喝多了,有人摔倒生死难逃,有人乱性丢了官帽……世相百态,爱喝的还在喝,排除万难地喝;不喝的坚决不喝,不喝是狗也不喝;不该喝的,藕断丝连地喝。矿区的人酿造着矿区的“酒”,矿区的酒酿造着矿区的人,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蒲白矿业公司)

上篇:没有了
下篇:影像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5-12/22/12590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