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瑾 赵冰
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工作在国企一线的每一个员工都成为降本增效的制胜点。近日,笔者参加由陕西省总工会组织的“稳增长促发展”新闻采访团,深入中铁一局、陕汽集团和陕西钢铁等企业生产一线,近距离感知一线职工在调结构、稳增长中的辛勤付出。
每个人都是创新高手
“忙车工,灵铣工”,按照席小军的理解就是一个优秀铣工要依靠身边有限的资源,勇于实践、探索创新,从而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今年37岁的席小军,现为陕汽集团汽车装备制造厂铣磨班班长,一直从事铣工工作。
从2009年4月开始,席小军所在的班组承担前簧后左/右支架的生产任务。在加工其跨距尺寸时,由于加工步骤多、铣削量大、没有专用的工装夹具。班组人员天天加班,干得很苦、很累,大家都希望通过专业工装来提高工作效率。那段时间,席小军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努力改进,从设备选用、刀具选用,装夹方法改进方面想出了11种方法,由最初每台铣床日产20件提升到后来40件产量。
之后席小军又做了一次创新改进,使得1台铣床平均日产能达到226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这个方法在后来得到推广运用于同类零件的加工,在集团公司机加钳工、车工、焊工、加工中心等设备上推广运用。
在陕汽集团笔者了解到,该公司每年组织开展2至3项公司级技术比武竞赛,挖掘职工中的绝技、绝活。权晓鹏,累计自主创新成果32项,为公司节约成本350余万元;师锦航,牵头开发了六台车辆检测设备,为公司节约了139.8万元……在这样浓烈的创新氛围下,仅陕汽装备厂每年平均创新项目200多项,近三年来累计节约成本1000多万元。
赛出来的都是效益
2015年12月3日,一望无际的蓝天中,陕钢集团汉城钢铁的大烟囱冒着滚滚的水汽,渲染成一幅气势磅礴的油画。走进厂中,焊花飞溅,汗水流淌;机械转动,身影忙碌;屏幕闪烁,思维飞速……一个个紧张有序的劳动场景后面,从行业到企业,从车间、班组到员工,都动了起来,比产量,求质量,赛销售,竞服务,劳动竞赛从广向深扎实推进。
2015年8月,陕西省各个行业启动了全省性质的劳动竞赛,这是一场激情四射,没有硝烟的战场,从行业到企业、班组、员工。陕钢自从开展劳动竞赛以来,分别从价位水平提升、职工工程比例、产销率、销售明星等方面进项指标设置竞赛。指标深入人心,方向清楚,天天跟踪,月月小结。据最新数据显示,陕钢龙钢公司2015年7月份钢坯全月破日产记录3次,生铁全月破日产记录2次,竞赛之后的销量从以前每月8万吨突破到每月10万吨,成绩显著。
“劳动竞赛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钢铁企业面临严峻形势之下,广大职工通过竞赛能增长主人翁意识。”陕钢集团工会主席陈敏峰说。
“钢铁行业自2010年以来已经进入寒冬,产能过剩,无处消耗是最大的问题。”陕钢韩城钢铁营销部负责人陈博告诉笔者,“所以在劳动竞赛中,销售比赛也是重中之重。”
在销售前线中,每一位销售人员都是“螺丝钉”,他们主动参与市场维护,引导客户提升销售价格,取得的成绩令人侧目。晋玉,韩城区域负责人,确保韩城出厂综合均价10月份为2040元/吨,9月份为2042元/吨,环比下降2元/吨。而10月份全国均价2097元/吨,9月份全国均价2155元/吨,环比下降58元/吨。下跌幅度明显小于全国均价下降幅度,很好地完成了公司“增效提质”的任务。陈磊,陕钢集团西安区5组组长,在10月份的销售过程中,面临市场严峻形势,提高服务质量,完成10月份销量任务的114%。
在这些“螺丝钉”的努力之下,陕钢西安市场价格连续三个月高于全国水平,扭转并颠覆了西安价格常年低于全国均价的尴尬局面。同时,“禹龙”品牌在西安市场占有率50%以上,在陕西省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
在一起工作就是一家人
2015年12月2日,在西安地铁三号线项目施工现场,穿着整齐的工人正在整合铁轨,动作熟悉整齐,行云流水。看见项目部工会主席段英走过来,他们稍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像朋友一样笑着挥挥手。“在一起工作我们就是一家人,劳务派遣和我们职工没有感到什么不同。”段英告诉笔者。
什么是劳务派遣?是打工仔、临时工、附属劳动力?不,劳务派遣工和职工同是企业财富的共同创造着,与职工一样,他们享有同样的义务和权力。在这一点,中铁一局一直将劳务派遣工的权益放在和职工同样的位置上。
中铁一局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中铁一局多年来致力加强劳务派遣工“五同”管理——同学习、同劳动、同管理、同生活、同报酬,维护劳务派遣工合法权益。据统计,目前该公司使用劳务派遣工65000人,加入工会63700人,入会率达到98%。
工人王咸说:“企业对我们真心好,这一点我们能够感受到,所以干起工作来才会更加用心。”正是凭借自己出色的电工技术和强烈的责任心,王咸已经被聘任为运输综合队领工员。
在施工现场,除了看到人员和机器在紧张地攒动外,还能感受人和人之间和睦、友爱的温流。正是这种和谐的氛围,让地铁三号线工程建设稳步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