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是中国古代过年前最重大的节日。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或“腊祭”,俗称“腊八节”。《隋书·礼仪志》记载“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祭祖敬神,还有驱除瘟疫迎接新年的巫术活动一说。又有腊八节乃是报答天地,祈福丰年,祭祀众神的说法。其实各种典籍记载的都是腊八的延伸意义,而不是腊八节的起源,更很少有人准确地说出腊八节敬奉的是哪些神明。笔者深入研究炎黄文化,腊八节的源头在于“腊祭”。
“腊祭”形成的原因是炎帝部落庆贺农业丰收的答谢典礼。通过腊祭表达先民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腊祭和其他祭祀一样,形成了一定的形式和规则。
腊祭主要祭八神,他们分别是先穑一,司穑二,农三,邮表啜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先穑一即最初发明农业的神农氏炎帝;司穑二是指祭祀教导人民种植庄稼的稷神(炎帝的儿子柱,柱酷爱种植,兴植五谷,被人们尊称为稷神,周朝以后改为祭祀后稷);农三是指田畯官(掌管农事的官员);邮表畷四即在农田间树立界标,界标相连处盖划分界标的邮舍(房屋),名邮亭。主持掌握农业的官员就住在邮亭里。他们尽职尽责,劝课农桑,开垦荒地,以田为家,率先垂范;第五个祭祀猫虎,祭祀猫虎是因为猫食田鼠,虎食田豕(这里的虎可能是田野中的一种小动物)。猫和虎是田间害虫的天敌,可以起到保护庄稼的作用,故人们以其为护田之神物祭祀答谢;坊六、水庸七,坊为水堤,是指防洪蓄水的堤坝。庸为水渠,能起到浇灌、排水的作用,所以将“坊”和“庸”一同祭祀,旨在使洪水不泛滥,水土不流失,使水土各有所归。第八祭祀昆虫,即祭祀那些危害庄稼的蝗虫、螟蛉等,让他们不要啃啮庄稼,造成减产。
以上八神为腊祭的内容,又称“腊八”祭。这种祭祀活动在炎帝族内广泛推行。先民认为通过祭祀和答谢这八种神灵则会出现神明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田官尽职,安居乐业的大好气象。如若不敬神,则会出现天灾人祸,五谷遭殃,山洪暴发的惨景。故人民以田为家,辛勤耕种又虔诚敬神,因此炎帝时期出现了“甘雨时降、五谷丰登,民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无有相害之心,行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的美好生活图景。
人们一定会问“腊祭”为什么要祭祀一些无生命的堤坝、水沟、水渠和一些有生命的小型动物和昆虫呢?这是因为距今六、七千年左右的先民尚且没有认识到自然界的一些基本现象打雷、闪电、刮风、下雨等。也无法防止一些自然灾害,他们认为在物质世界以外还有很多主宰世界的神灵。人们只有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地敬奉神灵才能吉祥如意,如果迁怒于他们,就会受到惩罚,祸不单行。因此至今还流传着古代炎帝部落唱诵的《腊祭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腊祭之礼经夏、商、周几代演变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变得规模宏大,礼仪隆重。参加祭祀活动的人群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但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还有为官的政客,文人画匠等,并且逐渐形成一套礼仪,演变成一种民俗活动。
战国以后,腊祭的仪程逐渐简化,人们只祭祀农神炎帝或者周弃(后稷)。
腊八节做腊八粥来庆贺丰收,祭祀农神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腊八粥是用多种粮食作物做成,以米类、豆类为主。米类(麦仁、江米、黄米、白米、玉米、高梁米等),豆类(绿豆、红豆、黑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果仁(葡萄干、大枣、栗子、杏仁、花生米、核桃仁、莲心、桂元、百合肉等)熬制成的一种香甜可口、色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而又垂涎欲滴的粥饭,这种粥饭集中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人们在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大锅“腊八粥”感谢农神,庆贺丰收。腊八的早晨,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庭院里都会飘出香甜的可口的“腊八粥”味。这种祭祀农神的美味佳肴后来在腊八节这一天端上百姓的餐桌。如今敬神的气息已经完全没有了,腊八节的来历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确切地讲出来。但是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惯却继承了下来。我们今天在饭馆里喝的“八宝粥”其实就是“腊八粥”的延伸。
陕西人民过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我小时候和爷爷奶奶生活在长安地区的黄土高原上,干旱的黄土高原上不产稻米,物资也十分贫乏,没有那么多丰富的食材。因此腊八这天不喝腊八粥,而吃腊八面。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的家庭主妇都起得特别早。她们要淘洗黄豆、红豆、麦仁,旺火煮豆汤,还要擀面条。这一天她们的豆汤熬得特别浓,面条擀得特别薄,切得比较短。当热气腾腾的面条递到家人的手上时,红白相间,豆香味与面香味交融,甚至不用调油盐酱醋也非常可口;也有不喜欢用豆类做辅料的,就用豆腐丁、红萝卜丁、白菜丁等等多种蔬菜做成色泽鲜艳、味道鲜美的“腊八面”。据说凤翔地区腊八节这天吃腊八焖饭。原料是黄米和八种豆子,这里的人不善甜食,因此加上油盐,咸香可口;听父亲说在陕北除了黄米、糜子、高粱米和黑豆、黄豆、红豆外还要加上豆腐和肉混合煮成腊八粥;陕南地区最为讲究,原料很多,除了豆类、干果类外它们的腊八粥里还要加上烧好的肉丁、豆腐、洋芋、萝卜、黄花、炒芝麻、莲米等熬出的腊八粥浓香可口,营养丰富。
在关中、陕南、陕北腊八节这天还有一个共同习俗就是都要把自家做的腊八饭抹在门上、灶上、洒在院子里的花木上,谓之“不歇枝”,来年花木繁荣,果实累累;喂给家禽、牛马则家禽兴旺,牛马健壮;而抹在门上、锅灶上则可消灾避祸。总而言之腊八节是个吉祥的喜庆的好日子。是迎接新年的第一个好日子。
此外,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据说佛祖成道之前,立志苦修,面黄肌瘦,赢弱不堪,一位牧羊女进献一碗粥饭,佛祖遂恢复体力,在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这一天就是腊月初八,所以每逢腊八佛教寺院都要群僧集会,诵经祈福,熬煮腊八粥,缅怀佛祖。 □崔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