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澄合王村煤矿,一提起他的名字,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曾经只是一名农合工,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的他,不仅是矿区技术创新的“状元郎”,还是走出去创业的“领头羊”。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对职工们又关怀备至,职工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大哥”。在煤矿近30年的春秋中,他曾获得省国资委“六好共产党员”、陕煤集团劳动模范、澄合矿业公司技术状元、澄合2006年度十大感动人物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他就是澄合王村煤矿陕北项目部经理崔长柱。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
1988年,崔长柱从商州大山里走出来,来到煤矿当了一名农合工。无论工作怎样变化,但是爱思考、爱琢磨的性格始终没有变。煤矿是一个脏苦累险的行业,减轻劳动强度就意味着提高职工安全保障。崔长柱在井下工作,特别关注安全生产中的细节,发现存在的问题,总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次,井下出现了跑车伤人事故,在查看现场时,崔长柱发现工作面顺槽为机轨合一巷道,巷道空间狭小、职工操作不便,挡车器处于敞开状态时,容易出现跑车事故,琢磨几天后,他利用杠杆原理设计,巧妙利用复位弹簧,解决了无法远距离操作难题,被王村煤矿命名为“长柱挡车器远控”操作法,并在全局进行了推广应用,使得同类事故大幅降低。近几年,以崔长柱研究命名的“炮土填充器”、“洒水管规范缠绕配件盘”等七十多项研究成果,分别申请了“澄合专利”、“陕煤”专利,在百里矿区得到应用推广后,节约材料400多万元,为实现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本人也多次被公司评为“技术状元”荣誉称号,成为技术创新的“状元郎”。
保证职工安全,就是对职工最大的爱护
在煤矿工作,崔长柱无论是当队长还是副总,一直以管理严格著称,违章的人提起他都害怕,说他是脸“黑”的“黑包公”。
在担任掘三队队长时,他就率先实施了安全动态联盟、班前危险源排查、节前家庭走访等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对查出的“三违”人员进行处罚和帮教,让职工在家属面前“骚脸皮”,虽然职工有时不理解,但家属却认为崔队长招数高。对待安全,崔长柱都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对事不对人。有一次,崔长柱到井下掘三队安全检查,发现临近掘一队工作面有个技术员在违章指挥,他立即责令停工整改。同行的安监员老钟拉着他的衣角悄悄说,现场负责的技术员是他儿子崔浩,他拨开安监员的手,坚决要求停工整改后再施工。儿子回到家后,觉得崔长柱让自己在工人面前失了面子伤了自尊。崔长柱不客气地对儿子讲:“面子”值多钱,出了事,那就是一个人的生命。虽说儿子好长时间跟崔长柱不说话,但是过后崔浩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和对自己的爱。
领导干部,关键时刻就要勇于担当
面对煤炭市场寒冬,为了生存,王村煤矿决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北上开拓市场。当矿党政为带队领导人选苦恼时,崔长柱再次站了出来,挑起了“走出去”创业的重担,成为创业的“领头羊”。
俗话讲:在家样样好,出门处处难。临行前一天,有个别职工出现了动摇思想,崔长柱立即放下饭碗,到职工家一一做思想工作,他通过讲当前形势、算经济账方式,为职工解除思想“疙瘩”,并对职工说:出去创业,有我的饭吃,就有兄弟们的。等到他回到家里时,已经凌晨两点多钟。鼓励职工,他振振有词,回到家却不知从何说起。对于崔长柱带领大家出去创业,妻子一百个不同意。妻子从关心他身体角度曾劝他慎重,还提出能不能向领导提出辞掉。他对妻子说:工人在看着我,作为男人,说话一定要算数!在陕北创业,遇到了很多困难:协调上的困难、资金上的困难、职工的吃住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冲到前头解决。结合神南红柳林矿方要求,他制定了顶板管理、劳动纪律等六大类几十项考核管理制度。对待工程质量,他更是严字当头,亲自参与验收,每天坚持带班下井。经过近五个多月的开拓,月月提前完成了计划任务,工程质量位居前列,取得了1500万元的产值。
你把职工当兄弟,职工把你当大哥
无论在澄合本部工作,还是在陕北创业,崔长柱始终把职工冷暖挂在心上,被职工誉为贴心的“娘家人”。崔长柱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本,大家只记得他有个随时记录的习惯,却不知道是什么内容。其实,在本子上,崔长柱记录每个职工情况,谁家几口人、谁的父母过生日、谁的孩子上高中、谁家孩子上大学,他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当职工出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得到信息,去帮助自己的职工。有一次,队里职工小张结婚,但结婚用的钱还没有着落,小张正在为此事犯愁。当崔长柱得知消息后,拿出两万块钱塞到小张手里,解决了小张的燃眉之急。在陕北创业时,由于车站离单位较远,崔长柱就用私家车接送回家的职工。时间长了,大家过意不去,决定集资分摊费用,崔长柱坚决推辞不要,并一脸严肃地说:“谁让我是你们的大哥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三十年的磨练,十八商南小伙子已变成稳重成熟中年人,但崔长柱觉得自己依然年轻,依然有股不服输的劲。崔长柱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坚定刚毅,始终充满朝气的人。(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