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在外创业人士回家的心情一样,好多年没有回家陪父母过春节的记者,在站完春节前的最后一班岗,偕同妻子儿女从西安驱车出发,赶在羊年的最后一天回到了老家,与父母和大家庭的所有成员团聚在了一起。七天的春节小长假,让记者在享受汉江岸边安康旬阳交界处乡村浓浓年味的同时,所见所闻,既有令人感到欣慰和喜悦的诸多变化,但也有不少的方面令人感到担忧。
回家路不再艰难漫长
多年前,记者从西安往返旬阳老家,无论是平时还节假日期间,如从老家出发,先是要步行三四里山路,然后要倒乘两三次汽车,然后乘坐火车,再乘坐公交车,一个单程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在老家修建了乡村道路以后,自驾车从西安出发,经西康高速公路到安康或者旬阳出口,走国道或者省道,然后直接就到了到家门口,全程只要4个小时,不仅仅节约了时间,还省去了出行或回家所带行李搬运的麻烦。
在记者老家名叫土桥沟的小地方,因为乡村道路建设让人感到方便的不止是在家经营庄稼的乡亲和留守老人、儿童,还有更多常年在创业或务工的青年人。王成宪和王成省两弟兄,一个长期在新疆务工,一个长期在石家庄务工,他们分别在年前购买了小轿车,相约开回老家。王成宪说:“过去春节回家乘坐火车汽车要三四天时间才能到家,现在一天多时间就可以,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交通都方便,以后年年春节都会回老家。”
记者在走访村庄的乡亲时了解到,过去由于没有乡村道路和春节期间客流拥挤,很多在外务工的青年选择了在外过年。由此导致,本来平时就很少有机会回家的务工青年渐渐与家里的父母团聚的时间则变得更少。猴年春节,记者看到,乡村的在外务工青年基本都回去了,附近的10户人家就有5户门前都停放着自家的小轿车,没有小轿车的人家也都有自己的摩托车等其它代步车或运输车辆。
与此,记者所见家乡汉江两岸的乡村全部都通了乡村道路,且通到了至少一半以上的乡亲家门口。与多年前的春节期间相比,乡村道路上走亲访友来往的行人少了,选择以车代步的多了,因而亲友互相走动得也频繁了。
居住生活条件趋同城市
记者老家所在的小村庄相对全村比较,从表面上看起来显得有些落败,建了新楼房的户数比例小,但是了解后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落后,没有在老家建新房子的这些人家,要么在新农村示范点建有新房,要么就在集镇或县城或者市级城市都购买有商品房,有不少的乡亲甚至既在老家建了新房子,又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房。
记者看到,尽管很多人在春节都回到了各自看似破败的老家房屋里团聚,但是其家里的陈设布置都比较讲究,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包括家里过去的老式木床,也都更换成了“席梦思”,过去的土巴地面都变成了水泥地面或者铺就了瓷砖。杨志玲说:“门前通路,用的是自来水,如果不是为了出门务工挣钱,现在长期居住在老家,在蓝天白云之下,那就是过神仙日子。”
在和乡亲的交流中,记者感受到家乡不仅是居住面貌和生活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而且人们在饮食上都注重保健,饭菜质量有保留传统的做法,还有很多青年从外地带回去的全国各地的特色厨艺。
此外,乡亲们的生活文明也有了进步。乡亲们聚在一起,互相劝酒已经变成了一种礼貌行为,不再有过去强行让客人喝醉的粗鲁行为和不文明习惯;聚会中都自觉形成了“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好习惯。
“富在一天”的陋习愈浓
春节燃放鞭炮是传统,也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本来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尤其在外创业和务工的人群在腰包鼓起来之后,回到老家每到年节燃放鞭炮的数量却是有增无减,甚至形成了攀比风气。
在记者的记忆里,老家的风俗是,年三十吃午饭时第一次燃庆祝新春的鞭炮,初一清晨吃饺子时燃放第二次鞭炮,最近的多年里却悄悄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家家户户都增加了一次鞭炮燃放,就是除夕夜零点的时候还要燃放一次鞭炮。另外,大年初一早上祭祖的时候,在已故先人的坟头还要燃放鞭炮。如此,从羊年腊月三十中午到猴年正月初一的中午,这个24个小时内可谓是鞭炮声持续不断,尤其是除夕之夜的鞭炮声,在汉江南北的乡村此起彼伏,不仅成为了乡村的巨大噪音,而且成为了污染空气质量的罪魁祸首。邻居王东说:“如果鞭炮放少了,会让别人笑话,说我们在外一年可能没有挣到多少钱。”
像王东这样的认识在乡亲们中广泛存在,他们都以为“穷在一年,富在一天”,不管过去的一年日子过得怎么样,春节无论如何都要排排场场的,不能让外人见笑。正是因为这种传统观念,家家户户暗地里攀比燃放鞭炮,攀比谁家过年的饭菜数量多、花样多,事实最后都造成了大量浪费。
同时,还增添了一种新的不良风气,除夕之夜大家聚在一起打麻将成风,乃至通宵达旦。老人们的共同感受是,青年人好不容易回家过年,和家人应该好好说说话,而把时间用来打麻将或者玩手机让人心里很不爽。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