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回村札记

2023年09月12日

□周虎子

我一直牵挂着故乡,父母来西安疗养,但总是舍不下故乡的面粉和乡情,加之村里隔段时间要办合作医疗、老龄补贴、农业粮补等手续,我总要回村数次。

当下的故乡正在并村,因为村里的人越发少了,青壮年都奔城镇打工挣钱去了,有些还在县城买了房住了过去。我是在冬天的傍晚时分回的村,天黑压压的,四野里的落雪还没融化,白茫茫的,一派冷清,仅见了几个黑影走了过来,拉了几句家常便回自家屋去了。只听大门哐的关了,整个村子寂静了下来。穿过几个自然村,仍然是黑压压一片,只有汽车的大灯照着前面的路。故乡已不是先前的模样了。

明显的变化是村人多外出挣钱去了,村里只有部分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已没了早先的热闹气氛,年关里依然会如先前那般走村串乡的会亲访友,但人还是少了许多。有人说这是城镇化的必然,我想也是。这些年农民进城,有些人已经不想再回村子了,乡村需要再造,并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相反,条件好的村子却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搞起乡村旅游加上特色现代农业,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乡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或者兴旺或者更加萧条。我的村子属于后者,也许再过若干年因了过多的闲置庄基地而复垦或迁移,故乡也便成了很多人的记忆了。

村子里有平坦的水泥路面,经常有走村串乡的菜贩,班车也通到了村口,按说诸多方面方便了许多,且空气清新又无污染,是天然的宜居环境。可村人想着发展和出路,有些已奔城镇去了。社会多元化了,各人都怀着梦想走各人的路,人们比任何时候都充满了自由与自信,这未必不是件好事。我当年也是怀着梦想从这里出发的,只是记忆中的故乡和当下的故乡不同而已。过好日子奔小康是大目标,远去的村庄也许会经过整合焕发新的生机,或许远去的村人在若干年后又回来重造乡村。

故乡几千年来是农耕社会,赶上了市场经济时代,当下的冷清许是一种瘦身与调整,也在快速缩小城乡差别。在奔小康的路上侧重于商业,农民不再是传统的农民而转型为实业工人等。故乡人已经大踏步融合进这个大社会中,无疑是一种进步。故乡也不能总是老旧模样,乡人也走出了乡关。今日的寂静是一种振奋中的沉静,只是注目的地方不仅是故乡还有他乡,这是祖辈们不曾有过的景象与时代,土地不再拴住乡人,似乎发展的空间空前地大了。村人们也各显神通地奔着好日子,这些体现在人的言行中,不是空寂的村庄所能表述的。

这些年里,村里一些孩子学校毕业便在城里打工,父母也随着进城了,正在融入城市生活。村里也不再盖新房子了,不在县城买,便在打工的地方先租后买,看样子是想在外发展了,村子依然成了留守处。虽然进城有个谋生的过渡期,但明显的改变是村人正在与整个社会接轨,衣着言行和观念都在转变着。尽管村子的冬景是萧条的、清冷的,但我依然感到亲切与温馨,故乡永远在我的心灵深处。

上篇:为《剑魂》序
下篇:心灵鸡汤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2/22/12245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