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着力于煤炭物理加工利用及洁净煤技术开发,新型能源公司依托陕煤化集团主业优势,现已建成神木水煤浆厂、咸阳热能动力中心、张家峁锅炉改造和文家坡洗煤厂4个示范项目,参控股重组在建陕西、河北、山东、安徽、宁夏、福建等多个省内外集中供热项目。
“对于煤炭的转化,现在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如生产煤粉,就是通过物理加工,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家向笔者解释道,“另一种是化学加工,把煤干馏、气化和液化,这种方式难度较大。”
但是,“煤炭大省”并没有在“难”上倒下。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现代煤化工和精细化工等领域建成了4个大型煤制烯烃项目,10个煤制油项目,目前已形成榆神、榆横2个千亿级大型现代化工产业集中区。预计到2020年,我省将建成现代煤化工项目11个,转化煤炭5000万吨,形成约1000亿元的产值规模,将进一步提升陕西煤业在煤制油领域的实力,成为全国煤制烯烃第一大省。
近年来,煤化工产业是实现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的有效途径,几乎呈爆发式增长。陕西省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煤炭消费增加3078万吨,60%以上的增量来源于煤炭转化行业,有效缓解了工业和煤炭产业的下滑趋势,对工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正向拉动作用。
环境先行的果实
煤炭转化,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环境先行的果实。
“改变我国终端能源的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直接燃烧量,减少因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煤炭转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供应的需求矛盾,对保障能源安全有重大意义。”延长石油集团董事长贺久长说。
兰炭是以榆林当地优质煤炭为原料,经干馏热解制成的优质清洁能源产品,具有高固定炭、高比电阻、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等特点。兰炭燃烧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PM2.5总颗粒物等指标相当于优质无烟煤,部分指标优于无烟煤,完全可作为环保洁净煤进行推广应用。榆林是我国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目前产能约5000万吨。
随着治污降霾和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兰炭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省工信厅测算,2015年陕西省兰炭预计产量接近3000万吨,除去传统市场外,约有1200万吨作为清洁燃料,将逐步进入冶金、发电、供热及民用领域,替代传统燃煤和冶金焦。
目前陕西兰炭已经销往京津冀地区,以及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南等省区。销往京津冀地区兰炭约150万吨,主要替代传统燃煤和冶金焦。另一方面推动兰炭在电厂、钢铁企业等领域的替代研究实验,着力拓展兰炭型煤的多用途利用。
兰炭的发展就是风向标,未来,煤炭转化将会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走高效率、低排放、清洁加工转化利用之路,让煤化工产业“三废”排放最小化。
“金守则”是挑战之始
“逢煤必转,逢煤必化。”这句话,已成为如今煤炭行业的金守则。
但就目前而言,由于需求量有限,产量提升速度相对较慢,造成普遍的开工率较低,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击风险能力较低,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大、能耗高,甚至运输风险等都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一些新型煤化工也面临着产能过剩和产品同质化的困境。
笔者从陕西省工信厅获得消息,预计到2020年全省煤制油产能达到13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550万吨、煤制芳烃产能10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60万吨、煤制天然气产能40亿立方米,年转化甲醇1800万吨、煤炭1.5亿吨。
“以煤制烯烃为例,大多数聚乙烯、聚丙烯都集中在少数几个通用料的品牌上,高端品牌、专用品牌数量很少。如果不尽快用高端化、差异化技术,高端煤化工产品也很快将面临‘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专家告诉笔者。
同时,虽然煤化工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在我国刚刚起步,依然属于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和高耗水的产业。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国家环境监管不到位,环境违法成本低,废水、废气处置费用高,导致煤化工企业排毒水、毒气的现象比比皆是。
实现煤化工行业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仍需努力,科学布局为首,走差异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之路。煤炭转化是煤业东山再起的唯一路子,但要想让煤炭“破茧重生”还任重道远。
(陈瑾)